杨莉珊|立法会换届:新局面、新角色、新使命
香港立法会即将迎来又一次换届选举。随着提名期临近,多位现任议员宣布不再寻求连任,其中不乏服务香港多年的资深政界人士。这一轮议员更替,特别是13位决定退任的议员中有7人年过70,标志着立法会正经历一场代际更迭与结构转型。
立法会议员的新老交替是政治生态健康发展的自然现象。这次有多位年过七十的资深议员选择退任,反映了香港政治人才梯队正在逐步形成。这些老一代议员大多经历了香港回归前后的历史转折,见证了“一国两制”从构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他们的政治经验与智慧是香港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对年轻的议员开始承担更多责任,这种代际更迭有助于立法会保持活力,更好地回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议会职能转型
符合长远利益
立法会的职能转型同样值得关注。根据《基本法》规定,立法会的职权包括制定法律、审核财政预算、对政府工作提出质询等。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立法会内部的政治对抗有时影响了这些职能的正常发挥。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与选举制度的完善,立法会的运作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新一届立法会有望从过去的政治争论场,转变为聚焦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治理平台。这种转型并非削弱立法会的监督职能,而是使其监督更加富有建设性,更有利于香港长远利益。
立法会角色的这种转变,与全球政治发展的大趋势相契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法机构需要既保持对行政部门的适当制衡,又能形成政策合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国际都市,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复杂,需要立法会与政府之间建立更加协同的关系,以提升治理效能。
历史经验表明,健康的政制需要平衡各种力量。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立法会应当既有国家情怀,又有国际视野;既坚持原则,又包容多样。新一届立法会能否实现这种平衡,将直接影响其公信力与效能。立法会需要配合政府施政,同时也要有效监察政府——这一命题触及香港政治核心。配合不等于盲从,监督不等于对抗。健康的政治生态应当建立在配合与监督的辩证统一基础上。
配合监督统一
改善政府施政
从政治学角度看,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是现代政制的基本特征。这种监督既包括程式性审查,也包括实质性建议;既关注政策制定,也关注政策执行。香港立法会的监督职能,不仅体现在对政府提案的审议修改上,更体现在对政府工作的质询与调查中。有效的监督能够帮助政府发现政策盲点,完善决策过程,提升执行效果,最终增强政府公信力。
新一届立法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配合与监督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度强调配合可能导致监督缺位,削弱制衡机制;过度强调监督则可能陷入为反对而反对的困境,影响政府效能。理想的状态是建立基于互信的建设性关系:立法会既尊重政府的行政权,又通过专业、理性的方式履行监督职责;政府既坚持政策主导权,又虚心听取立法会意见,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是描述国家发展环境的宏观判断,也是香港必须直面的现实。全球化进程深刻调整,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些都对香港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香港需要放下昔日荣光的包袱,以全新视野认识自身在全球与国家发展中的定位。
熟悉国家战略
敢为香港担当
从全球维度看,香港一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这一桥梁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重要。从国家维度看,香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立法会应当推动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要求议员不仅了解香港本地情况,也要熟悉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方向。从香港自身看,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仍是重中之重。住房问题、贫富差距、青年向上流动等长期困扰香港的社会矛盾,需要立法会与政府通力合作,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新一届立法会应当推动政府加大民生投入,优化公共服务,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所有市民。
立法会议员应当具备专业知识与议政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国家与香港的担当精神。他们应当既了解“国之大者”,又心系“港之要事”;既有原则立场,又有沟通智慧;既坚持真理,又包容异见。香港需要的是建设者而非破坏者,是实干家而非空谈客。
参选与否,是个人的抉择;推动香港向前,是共同的担当。无论最终谁人当选,都应当以香港整体利益为重,以国家发展为念,以民众福祉为依归。唯有这样,立法会才能真正成为香港良政善治的推动者,而非阻碍者;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非制造者。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市民的期待。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