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中美贸易战:特朗普的变脸VS中南海的淡定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威胁对华发起新一轮贸易战,但在美东时间10月12日晚间,他的态度突然转趋缓和,在社交媒体表示“别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又指“美国想帮助中国,而不是伤害中国”。
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正是特朗普惯用的谈判策略——先施压、再示好,以获取最大筹码。这种策略在华尔街被称为“TACO交易”(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即特朗普惯于在外交上采取强硬姿态以争取谈判优势,最终却往往做出妥协。
特朗普与副总统万斯的缓和表态,无疑为冰冷的中美关系注入了一丝变数,但这股暖风能否融化积累已久的战略坚冰,仍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阵风,既源于美国内在的政治经济困局,也折射出其对华战略的焦虑与调整。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一个需要把握的战术视窗,更是一场考验战略智慧的严峻挑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国关系的演变从不取决于一时一地的言辞,而取决于结构性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中国早已摒弃了将国家命运寄托于他国政策变动的幻想。无论是“特朗普主义”还是“拜登主义”,中国发展的航向,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就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定力。唯有自身足够强大、足够稳健,才能在任何风向的变化中,保持从容,驾驭波涛,最终驶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彼岸。中美关系的未来,不仅在于华盛顿的抉择,更在于北京如何定义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特朗普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言论,释放出明显的善意信号。这与他过去频繁以关税威胁、技术封锁等手段施压中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语调的转变,可能源于多重压力的交织:一方面,美国内部经济面临通胀压力,企业界对中美贸易紧张局势表示担忧;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呼吁两大经济体寻求合作而非对抗,以稳定全球供应链与金融市场。
其次,这一表态也可能是特朗普在外交策略上的“试探性回调”。他一向擅长在谈判中使用“先施压、后示好”的手法,以争取更有利的谈判条件。在2025年选情与全球局势交错的背景下,特朗普或许希望透过缓和语言,为未来可能的中美高层互动铺路,并减缓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恐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言论虽然释放善意,但并不代表美方政策将全面转向。美国对华科技限制、地缘政治竞争仍在持续,双方在台海、南海等敏感议题上分歧依旧。因此,这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更像是一种外交语言的润滑剂,而非政策的根本转变。
对中国而言,应保持战略定力与理性应对。一方面要坚持自身利益与原则,另一方面也可把握美方释放善意的契机,推动双边沟通与合作。中美关系的稳定,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福祉,更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
尽管特朗普高喊“脱钩”,但中美经济的深度绑定使得全面对抗代价高昂。2024年中美贸易额接近6,883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600亿美元。美国农民失去中国市场后,政府不得不拨款100亿美元进行补贴,这种“提前买单”式的援助凸显了脱钩的阵痛。此外,制造业“去中国化”面临巨额成本,工厂迁回美国不仅耗资巨大,还可能失去中国市场的长期机会。这些现实压力促使特朗普不得不在强硬与妥协之间寻找平衡。
特朗普与万斯的表态显示,美国政府正在尝试将中美关系从“全面对抗”转向“可控竞争”。这种策略既能维持国内政治支持,又能避免经济崩盘。通过释放谈判意愿,美国试图迫使中国在贸易、技术等领域做出让步,同时安抚市场情绪。将特朗普与万斯的表态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我们可以梳理出推动这次“风向微调”的复合动因:
国内经济压力: 高通胀虽是全球现象,但已成为拜登政府的政治负资产。商界领袖频繁呼吁降低对华关税,供应链企业渴望稳定性。若特朗普回归,提振经济是其合法性的基石,与最大交易伙伴缓和关系是短期可见效的经济手段之一。
欧洲乱局与战略焦虑: 乌克兰战争的长期化与巴以冲突的爆发,极大地牵制了美国的战略精力。美国意识到,同时应对欧亚大陆两端的地缘政治危机力不从心。稳定对华关系,有助于它集中精力处理更紧迫的欧洲与中东问题。
“竞赢”而非“击倒”的现实主义: 经过数年对抗,美国战略界逐渐认清,彻底“遏制”或“拖垮”中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中美将长期共存竞争。因此,目标从“击败中国”调整为“在竞争中胜出”,即确保美国在未来关键领域的领先地位。
尽管有上述动因,但对中美关系出现根本性、持久性的缓和,绝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横亘在前的,是多重坚硬的结构性桎梏。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以交易性、个人化和善变著称。今天的缓和表态,可能为明天的极限施压铺垫。其目标可能是在营造“缓和”预期后,在谈判中攫取更大要价。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双边关系的巨大风险源。
面对如此复杂局面,中方则明确表示,“动辄以高额关税进行威胁,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并呼吁美方“纠正错误做法”,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各自关切。这表明中方愿意对话,但不接受胁迫。
中国的应对之策应立足于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听其言,观其行,保持战略主动。对于美方的表态,中国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不拒绝对话,不主动对抗,但核心利益寸步不让;以我为主,按照自身节奏推进高品质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坚守原则底线,尤其是台湾问题, 必须清晰、坚定、反复地向美方传达一个资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的纵容支持,都将招致毁灭性后果——在此问题上,没有任何模糊空间和交易余地;分化瓦解,扩大合作朋友圈。;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深化与欧盟、东盟、非盟等地区组织的关系;利用美国战略收缩留下的空间,巩固“全球南方”伙伴互联网,美国越是试图孤立中国,中国越要以高水准对外开放破解之。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脱钩并非现实选项,合作与竞争将长期并存。中美之间的“博弈”更像是一场“共舞”,既有碰撞,也有协调。如何在分歧中找到共识,在竞争中实现共赢,将是未来中美关系的关键命题,而最终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是两国的内在实力与发展势头。中国最大的底气来源于14亿多人民的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增长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只要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壮大自身,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