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解读“十五五”建议:香港必须“只争朝夕”
2024年10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在这份引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档中,港澳部分再次明确指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短短三十余字,份量千钧,不仅延续了“十四五”规划对香港的定位,更在“十五五”这一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赋予了香港新的时代使命。
同日,习近平主席关于《建议》的说明,更是将“加快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与“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这清晰地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是国家突破围堵、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支点。在此宏大背景下,中央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寄予厚望、充满信心,这既是对香港独特优势的肯定,更是对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殷切召唤。
这种期望,源于中央对香港独特优势的深刻洞察。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普通法体系、世界级的大学和基础研究能力、自由流动的资本市场以及联通世界的区位优势。这些都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将香港的这些优势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庞大的市场应用场景和完整的产业体系相结合,必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香港,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传统的金融、贸易、航运优势面临全球格局深刻变革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创科浪潮方兴未艾,为香港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香港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将中央的支持与期望,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与成果,不仅为自身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要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十五五”规划的宏观蓝图中,香港的角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双重升级,既是全球资本与物流的枢纽,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这一战略定位不仅彰显中央对香港长远发展的高度重视,更为香港未来的经济转型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清晰方向。
首先,作为全球资本与物流的枢纽,香港凭借其自由港地位、健全的法律制度、成熟的金融体系以及高效的港口和航空设施,长期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扮演关键角色。“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强化香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桥梁作用,促进内地与世界的资本、货物、人才流动。香港可借此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推动跨境金融创新、智慧物流及高端服务业的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次,香港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意味着其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具备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与国际合作网络。“十五五”规划鼓励香港加快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并与内地形成互补优势。透过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香港可吸引更多创新企业与人才,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实现由“金融中心”向“创新中心”的战略转型。
更重要的是,香港在“十五五”规划中的定位,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升级,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香港需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发挥制度优势,推动法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十五五”规划为香港描绘了一幅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发展蓝图。香港要深刻领会其战略内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在新时代中续写辉煌篇章,实现由“联通世界”到“引领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十五五”是国家迈向2035年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香港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全面发挥创科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不仅是香港自身转型升级的机遇,更是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贡献。香港的创科之路,既要立足本地、放眼全球,也要背靠祖国、融通世界。在中央的坚定支持下,香港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绝的创新动能。
杨莉珊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