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善同行|及早接触致敏源 减低婴儿过敏机会

撰文: 医善同行
出版:更新:

作者:何学工医生

美国最新研究指出,若婴儿在约四个月大时开始接触花生食品,日后出现花生过敏的风险可大幅减少,估计已让约四万名儿童免于受过敏困扰。这项研究印证了近年医学界的趋势——早期接触致敏食物,反而有助预防过敏。在香港,医学界对此议题早有关注。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适度提早让婴儿尝试多样食物,对免疫系统的发展确有正面影响。

防敏观念由“延迟”到“及早”

以往不少家长都被建议等孩子大一点才尝试高致敏食物,例如花生、鸡蛋、虾或鱼。如今,这个观念已经改变。外国的大型研究显示,婴儿在四至十一个月大期间,进食花生食品,日后出现过敏的机会明显下降,令早介入成为国际趋势。

这项改变源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于2015年发表的LEAP研究(Learning Early About Peanut),研究证实早期引入花生食品可令过敏风险降低超过八成,其预防效果更能持续至青少年期。

根据美国费城儿童医院最新研究,自2015年美国首次建议高风险婴儿于四个月大起接触花生食品后,美国0至3岁儿童的花生过敏比率下降超过27%;2017年当局进一步将建议扩展至所有婴幼儿后,跌幅更超过40%。研究估算,这项公共卫生措施令约四万名原本可能出现花生过敏的儿童成功免于发病。

四至六个月大是防敏黄金时段

为何花生过敏在西方国家特别普遍?有研究认为与饮食习惯相关。以色列婴儿从小就会吃含花生成份的小食,当地小孩患花生过敏的比例亦远低于英国。这显示基因不是决定因素,生活方式才是关键。香港的情况亦类似——外籍或在外地出生的华裔儿童,花生过敏比例普遍较本地的高,推测与早期饮食接触模式有关。

免疫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期”。四至六个月大时,婴儿的免疫系统仍属“混沌期”,尚未明确区分哪些蛋白质属于“敌人”。这正是一个黄金时段——若在这阶段经口腔接触致敏原,身体多数会视之为“安全讯号”,从而培养出免疫耐受性。

相反,若延至太迟才接触,孩子若已患湿疹或皮肤炎,致敏原可能经皮肤渗入体内,令免疫系统误以为是入侵物,反而增加过敏机会。因此,我们会鼓励家长让孩子从口腔开始接触花生——口腔接触能教会免疫系统和平共处,皮肤接触却可能激发防御反应。

一般婴儿从极少量花生酱开始

对一般风险的婴儿,可先以极少量花生酱开始——约十六分之一茶匙,涂于唇内观察15分钟;若无异样,可持续进食相同剂量数天,再逐步加至八分之一、四分之一茶匙,并纳入恒常饮食当中。若出现面红、唇肿、呼吸不顺等反应,应立即求医或前往急症室。

笔者不建议家长只凭“皮肤点测”代替“口服尝试”,这并不能准确预测过敏风险。除非孩子属高危组别(如家族有严重过敏史、有湿疹或曾出现食物过敏),一般情况下毋须事前测试。

中国家庭亦可灵活运用日常饮食,例如在煮粥或煲汤时加入花生、栗子、腰果等食材,都是自然且安全的“早期引入”方式。

控制环境致敏源是重要一环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的临床观察中,海鲜过敏亦十分常见,但往往在较大的孩子或成年人中才出现。而尘螨又与海鲜过敏有一定交叉关联——因两者蛋白质结构相似,因此部份人若自小已有尘螨过敏,长大后更容易对虾或蟹等甲壳类海鲜产生反应。这提醒我们,控制环境致敏源同样是预防食物过敏的重要一环。

香港目前仍沿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六个月加固”建议,但并未要求延迟高致敏食物。对于一般风险的婴儿,其实可以根据发展情况,在四至六个月间循序渐进地尝试少量新食物,让免疫系统提早建立耐受反应。

过去我们的防敏策略是“避免致敏原”,现在我们更重视“训练免疫系统”。及早、循序、安全地引入多样食物,让孩子的免疫系统习惯各种蛋白质讯号,反而能减少日后出现食物过敏的机会。

作者何学工是“医善同行”医学顾问,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

“医善同行”栏目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本身是本地注册慈善团体,不时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并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