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硬联通”到“软联通”:人才签注新政打通大湾区创新命脉
来稿作者:龙子明
国家移民管理局推出的10项出入境管理服务新措施,其中6项于11月5日正式实施,另外4项将在年内陆续推行。这些政策涵盖了口岸通关便利化、人才流动便利化、政务服务数位化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内地与港澳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入境服务。“人脸识别”(刷脸)通关技术是近年来国家移民管理局推动口岸便利化的重要举措。此次将这一技术扩展至罗湖、福田、皇岗等主要口岸,将惠及更多出入境人员。
人才签注扩大激发科创人才交流活力,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根据新政策,符合条件的人才可申请办理有效期1年至5年的多次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每次停留不超过30天。这一政策为高端人才往来港澳提供了极大便利,将进一步促进内地与港澳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这项政策突破是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精准破解了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过去,科研人员往返港澳需频繁办理签注,耗时费力,无形中筑起了一道“时间围墙”。如今,长达五年的多次往返许可,犹如开通了一条“人才绿色通道”,使大湾区内的科技要素流动从“溪流潺潺”升级为“大江奔涌”。这不仅是行政程式的简化,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大湾区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向制度规则“软联通”迈出关键一步,为“一国两制”框架下的人才流动探索了新路径。
政策红利将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科技自立自强筑牢人才根基。当北京的人工智慧专家可以随时赴港与国际团队进行脑力激荡,当深圳的工程师能够频繁往返澳门参与产学研对接,创新的火花将在这种高频互动中不断迸发。这正是响应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指引,通过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启动了创新人体内在潜能。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将有效促进大湾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人才签注政策的乘数效应远超便利本身,它正在重塑区域创新格局。随着高端人才自由流动成为常态,大湾区将加速从“地理共同体”向“创新共同体”跃升。香港的国际化科研环境、澳门的中葡平台优势与内地的广阔市场、完整产业链将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形成“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创新走廊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这种基于人才自由流动的区域一体化,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体现,将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推进人才制度创新。一方面要持续扩大政策受益面,让更多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享受便利;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在跨境医疗、子女教育、职业资格互认等方面加强衔接,真正实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同时,要着力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鼓励跨地域、跨学科、跨文化的碰撞融合,使大湾区成为全球创新人才心向往之的热土。
人才签注政策的扩大实施,犹如春风拂过大湾区,唤醒了创新的无限生机。当人才的活水在大湾区自由流淌,当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尽情绽放,有理由相信,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南海之滨加速崛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大湾区的独特力量。这不仅是区域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国家进步的缩影,见证着一个开放包容、创新引领的新时代正扑面而来。
人才签注政策的优化实施,对于正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意义重大。香港拥有多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而深圳则具备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链优势,两地科创合作潜力巨大。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科创平台,吸引了大量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
事实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合作办学机构已经在这一区域发挥了人才集聚效应。该校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引进100%具有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的教师,这些人才将成为深港科创合作的重要力量。
从过往的实践来看,这些政策对于促进两地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一系列便利措施的落地实施,内地与港澳的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内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的深度合作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从科技人才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的频繁交流,到高校科研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再到商业企业的跨境经营,人员往来的便利化正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可以预见,随著这些措施深入实施,两地的“双向奔赴”将不断提速,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也更加令人期待。
作者龙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兼永远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