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立法会选举宣传:勿让“打卡Show”盖过“做实事”
来稿作者:苏照造
距离2025年立法会选举投票日尚有一个多月,如何鼓励市民积极投票,确保选举顺利举行,不仅是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重要实践,更是对整个管治阶层的智慧与诚意的一次考验。然而,观察近期围绕选举宣传的种种举措与整体氛围,不禁产生一种奇奇怪怪而又杂乱无章之感。这令笔者忧心:我们是否正不自觉地将一场严肃的公民参与,异化为一场斗无聊、刷数据、谷人气的“打卡Show”?
慎防重绩效而轻实效的误区
纵观部分宣传策略,似乎陷入一个重“绩效”而轻“实效”的误区:将选举宣传等同于社交媒体的曝光率。无论是特区政府抑或参选人士,为了提高投票率,都将大量精力投放于“拍咩片”、“出咩post”。这令选举仿佛变成简单的公关竞赛,而非深刻的公民教育。
那种以“做Show”为本的思维,容易将选举的神圣意义矮化为没有内涵的一场表演。诚然,在今时今日的数码时代,利用新媒体宣传无可厚非,生动有趣的内容也确实更能吸引眼球。但问题在于,当所有精神气力都花在“如何出得比‘他人’更多、更有新意”时,宣传的本质——即“为何要投票”以及“投票的实质意义”——反而被忽略了。
市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几分钟的感官刺激或会心一笑;他们更需要理解,这一票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与香港的未来发展有何具体关联。如果宣传只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而缺乏对选举制度、候选人理念、以及立法机关实际职能的深入浅出的解读,那么这种“表演式”的动员,最终可能只会收获短暂的网络流量,而无法转化为坚实的投票意愿。
警惕交功课和刷数据的心态
更令人忧虑的是,那种“表演”心态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交功课”式的思维定势。当“谷票”成为一项需要量化的任务,各个负责的单位便容易陷入“为做而做”的怪圈。大家仿佛都在盯着对方、视“他人”为竞争对手,比拼的是谁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更亮眼、谁的“功课”交得更漂亮,结果反而造成资源内耗,不利选举观感。
这暴露了两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可能缺乏整全的顶层设计。一场全港性的大型选举宣传,理应有统一的节奏、一致的核心信息和周全的物料支援。各自为阵,只会令市民感到信息混乱。二是本末倒置的选举目标。当持份者的首要考虑是“如何展示成果”而非“如何服务市民”时,行动自然容易偏离初衷,“刷数据”便取代了“做实事”。
市民的投票意欲究竟从何而来?——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似乎也被忽略了。大费周章营造选举气氛的做法,是典型的“推播式”策略——即由上而下地向市民推送信息。然而,真正可持续的投票动力,应该来自于“拉动式”因素——即市民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谁来关心选民的真正意愿?
但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喧闹中,我们很少看到对“拉动”因素的仔细考量——市民为何感到犹豫?他们关心哪些切身利益?他们对新的立法机关抱有怎样的期望?——这些问题显然没有在“拍咩片”和“出咩post”的忙碌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将大量资源和精力花在“如何打卡”,能否成功引起选民关注?选民会否觉得很有意思?答案恐怕不言而喻。
2025年的立法会选举,是香港走向“由治及兴”新阶段的关键一步。管治阶层的职责,绝非仅仅是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选举气氛,更不是组织一场建制内部的“创意比拼”。如果整个社会都陷入这种“杂乱无章”、“交功课”、“刷数据”的风气,只会让选举更加流于“形式化”,最终消耗的是公共管治的威信和普罗大众的政治热情。
笔者恳切期望,所有参与者能回归初心。停止内卷式的“功课竞赛”,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协同机制;减少华而不实的“打卡”动作,转而深入社区,真正去聆听和解决选民在投票意愿和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一场成功的选举,不在于社交媒体上刷出了多少数据,而在于有多少市民是带着理解、期望和责任感,心甘情愿地走进投票站。这不仅是对管治者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成熟度的检视。
作者笔名苏照造,是一名普通香港市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