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点论政|香港在华侨间的认受性
作者:刘仲恒医生
“华侨”一词广为人知,指的是居住于海外的华人。华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清朝时,全球华侨数量已达约150万人,大多聚居在东南亚地区。无论对居住国还是中国本身,华侨的贡献不可估量。他们在所居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推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亦成为所在国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经济投资及政治影响的桥梁。清朝末年,部分华侨出于爱国而大力支持革命,建国后,则将储蓄投入国家建设。香港众多著名商业集团均有华侨背景,对香港经济贡献深远。
既然香港定位为国家面向国际的重要门户,自然应在华侨这一海外与中国的桥梁角色中担当重任,视华侨事务为自身“份内事”。身为国家“超级联系人”,香港有责任做好桥梁工作,尤其维系华侨与祖国的紧密联系。随着国家国际影响力日益加强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推进,海外华侨与内地的交流愈加频繁,香港理应发挥关键纽带作用,成为华侨投资内地的必经之地,承担双向“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角色。
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时期,华侨在经济、人力及宣传多方面鼎力支持,无数华侨不仅捐款,还亲身参与革命,甚至献出生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当外界对中国潜力尚存疑虑,华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资料显示,1983年在改革开放后,广东、福建两省接收侨资约10亿美元,成为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之一。
深化改革开放并提倡“一带一路”是国家重大政策,海外华侨作为桥梁,帮助他国更好理解中国,亦是海外维护中国利益的重要推手。推动“一带一路”需与海外建立良好关系,华侨能凭其熟悉所在国背景的优势成为“亲善大使”,协助实现多项地缘政治目标。
香港在海外华侨心目中拥有高度认受性。笔者以往在海外求学时,认识不少于国外就读的华侨子弟,他们多高度仰慕香港作为亚洲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华侨青年对中国经济潜力充满信心,视香港为进入中国的跳板。国家同样重视及需要华侨,习近平主席高度评价华侨作出的付出及贡献,期望他们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故此,香港应积极巩固和扩展华侨关系,深化合作,共创未来。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全球专业青年倡议行动创始召集人,团结香港基金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