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白蚀症病人“有药冇得用” 促请检讨公营皮肤科医疗系统
来稿作者:陈均颐
白蚀症是一种慢性自体免疫疾病,其病征为皮肤局部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受损或被破坏,导致皮肤出现不规则的白色斑块。根据估计,香港约有35,000至70,000名患者。
公营皮肤科专科服务主要由卫生署社会卫生科提供,至于医管局皮肤科,暂时只有玛丽医院及威尔斯医院。根据政府数据,卫生署辖下的9间皮肤科诊所(政府皮肤科)仅有少于9名专科医生,许多白蚀症新患者长期苦候求诊,最长需等待接近3年。
由于白蚀症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或瘙痒,因此在公营医疗体系中常被视为非紧急疾病,治疗的优先级较低,患者甚至可能被告知“无法治疗”。未能及时获得所需治疗,不仅可能导致病情恶化,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素和情绪健康。
近年来,白蚀症的治疗取得一些新进展。JAK外用抑制剂可用于治疗12岁以上的非分节型白斑患者,于2024年11月在香港卫生署注册和使用,可针对性地阻断导致黑色素细胞破坏的细胞信号通路,帮助恢复色素。
然而,新药物尚未在政府皮肤科提供,让许多患者面临“有药冇得用”的困境。“告白会”于今年年中推出“JAK外用抑制剂支援计划”,在短短几个月内已有超过200名患者参加,显示需求很大,但名额和资助均有限。
政府对皮肤科的忽视,导致轮候时间过长、医生人手不足且流失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现有的药物未能与时并进,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压力。尽管白蚀症不会致命,但对患者的生活品质和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
本会促请政府尽快全面检讨公营皮肤科医疗系统,增拨资源,重整皮肤科服务:包括增加皮肤科专科医生的培训和挽留,以根本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加快将皮肤科服务改由医管局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快新药纳入药物名册,让患者能使用更有效药物,避免出现“有药用不到”的情况。
作者陈均颐是白蚀症病人组织“告白会”干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