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立法会选举——“五光十色”需要正名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沈骏铭

第八届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期已于11月6日结束,各政党积极动员参选,无论是地区直选、功能界别,抑或选举委员会界别,均见到竞争。一直以来,我们惯用“建制—泛民”的二元框架区分政党立场。这种划分方式无疑简化了过往的“政治对立”,例如提起“长毛”等泛民议员,大家自然会联想到“反对”立场或议事厅内大打出手等画面。再者,这种标签同时亦加深了不同阵营之间的分化与矛盾。

过去,部分议员不时有哗众取宠之举,导致政党难以有效凝聚社会共识,亦难以整合多元利益。20多年的“建制—泛民”议会格局,加上早几年的社会运动,已向社会大众清楚揭示对立式的政党政治,并不适合今日香港的社会脉络。

2021年选举制度改革后,立法会的组成出现明显变化。议员背景更趋多元,涵盖不同党派、选民基础及专业领域。上一届立法会(即“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届)的实际运作反映,在共同政策框架下,议员能够做到“和而不同”,以理性讨论取代昔日的“对立”与“拉布”。完善后的议会作为整合多元利益的平台,生态已转向更注重建设性的互动,是以功能性为首的务实议会。

然而,沿用“建制—泛民”的二分法并不能让我们看见目前政治光谱的“五光十色”;因此,重新界定一个合适的区分办法,尤其值得考量。尽管泛民已经退场,但媒体仍惯用“建制”、“非建制”或“泛民”等旧标签,实在难以准确反映政党在意识形态与政策取向上的差异,甚至可能误导公众,以为完善后的议会只剩下“清一色”的橡皮图章。

最理想的做法,固然是选民能够摒弃标签,认真打开候选人的竞选网页,逐项比较他们的政纲,从而选出最合适的代表。但现实中,此操作殊不现实。基于种种原因,选民需要一套简明的区分工具,以便在短时间内选出能代表自己的人,投下神圣一票,履行公民责任。因此,建构新的区分框架,是政府提升选民参与度、回应实际需要的务实考量。

传统政治经济学常用“左派—右派”或“自由—保守”等轴线划分政治立场。然而,前者在华人社会中常被误用,非一朝一夕能矫正;后者在香港则缺乏政治实践,可比性不足。更关键的是,两者皆以意识形态为主轴,与旧二分法相似,依然难以摆脱对立思维,未能全面反映今天议会“五光十色”的实况。

新时代的议会光谱,应扩展至多维度。一个新框架的建构必须建基于严谨的实证研究,才能准确描绘现实政治光谱的复杂性。这个大哉问,诚然值得新一届立法会组成后,持续验证,从长计议。

作者沈骏铭是一名对社会有想象的年轻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