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善同行|咬崩牙齿可大可小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作者:黄凌旻牙医

牙裂现象普遍,不少人认为只是“咬崩牙”,不用急于理会。事实上,牙齿断裂后不会像骨头一样自我修复,一旦裂牙,为牙齿带来的伤害无法逆转。牙齿裂缝可能越裂越深入,当细菌随之侵蚀牙齿,容易引致感染发炎,最终可能无法保留牙齿。牙裂可以发生在任何一颗牙齿之上,甚至乳齿断裂都需要处理,否则可能影响恒齿生长。

牙裂大体上等同俗语“咬崩牙”,口腔每颗牙齿都有机会遭殃,但常见发生于后牙或者牙锋比较锋利的牙齿。牙裂与前牙面和后牙面受力的角度有关。通常前牙往往承受更多打斜角度的力量冲击(可以将前牙想像为被斧头斩击的树干),以致裂纹大多出现于牙颈或牙脚位置,出现咬断牙冠的情况。至于后牙主要是在咬合动作内垂直受力,所以多数裂纹都会由牙冠裂向牙脚。

牙裂并非单一成因所致,除了遭受外力撞击,或者有磨牙的情况,日常喜吃硬物的饮食习惯,都会增加牙裂风险。笔者留意到不少人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因种种原因食无定时,同时备受压力,往往急速进食。稍有不慎咬到碎骨或其他较硬的食物,就可能咬裂牙齿。例如曾有病人有口嚼冰块的习惯,结果一次咬向坚硬的冰块时,牙齿顿时崩裂。笔者建议大家进食时要减慢节奏,特别留意食物中有否碎骨等硬物;而且要留意硬物体积越小,例如果仁、花生等,为牙齿带来的断裂伤害会越大。

基于牙裂位置和深度,临床上会有不同的病征和处理方法。牙裂初期的病征并不明显,裂纹可以非常微细,连肉眼亦难察觉。因为牙齿有自身的纹路,当出现轻微裂纹时,而裂纹仍未延伸至牙房神经,病人只会感受到轻微的牙齿敏感,例如进食时咬到牙齿表面的某一点才会产生痛楚。加上牙齿的神经线互相连接,有时一颗牙引发的痛楚会反射去旁边的牙齿,令病人很多时候都难以确定到底是那一颗牙齿是引起痛楚的源头。

当牙医怀疑病人牙齿有裂,会进行不同的详细检查。例如先以排除法检查相关牙齿有否蛀牙或牙周病等其他问题,再慢慢收窄范围,接着以咬合测试(Bite test)或透照法检查 (Transillumination),尝试找出裂牙所在位置。

牙医会以照X光片和临床病征,判断裂牙的术后情况(Prognosis),与病人讨论不同的治疗方案。举例当牙齿裂纹并没有裂愈深,裂向牙房神经线,而剩余的牙齿结构完整,牙医会尝试以补牙物料或牙套修复及保护牙齿。但如果裂纹已经深入牙房神经线,就有需要先进行根管治疗,然后才可进行修复。再者,如果裂纹已裂到牙齿深处,例如裂到牙肉以下或者牙房底部,情况便不容乐观,牙医会与病人讨论牙齿的去留,可能有需要拔牙。

特别一提,坊间可能有家长会以为幼童会长出恒齿,即使乳齿出现崩裂亦不须理会。虽然乳齿咬裂的机会不高,但如果乳齿出现裂纹还是需要尽快处理。

因为乳齿的功能除了协助进食外,更负责“占据”牙床空间,防止牙齿移位,让之后的恒齿有足够空间生长。如上所述,牙裂后细菌会沿着裂纹深入牙齿,并产生感染。如果不作理会将引致细菌蔓延,随时影响乳齿牙脚底下的恒齿胚胎,令恒齿日后长出时产生异样,例如发育不良,珐瑯质较薄等,较容易蛀牙。牙医会评估相关崩裂的乳齿本应脱落的年龄,从而建议保留或拔去乳齿。

作者黄凌旻是“医善同行”医学顾问,牙科医生。

“医善同行”栏目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本身是本地注册慈善团体,不时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并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