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游.杏林|人工智能预测病情变化 降低住院病人死亡风险

撰文: 园游杏林
出版:更新:

作者:雷俊达医生

病人留院期间,病情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变化,甚至瞬间恶化至难以逆转的地步。医疗团队最希望做到“及早介入、及早治疗”,即在病人病情转差之前,已经提早作出应对,把握治疗黄金期。有见及此,博爱医院于今年7月在全部病房率先推行人工智能患者风险预警系统(系统),预测病人在未来48小时内的病情恶化风险。

团队凭借引入医疗科技,改善病人护理效率,初步数据显示,系统有助缩短住院病人因病情恶化而要留院的时间达四分一,并降低住院病人的死亡率。

为病人筑起第一层“安全防线”

这套预警系统透过人工智能分析病人实时的临床维生指数,以及化验结果及病史等超过20项数据,预测病人在未来48小时内的病情恶化风险。系统就像在背后默默监察每位住院的病人,团队好像多了一名护士,全天候监察病人,当发现有病人出现异常情况时,会透过不同方式通知当值护士。

例如当病人出现心跳加速、血含氧量下降等明显恶化迹象时,系统会即时透过病房仪表板和工作手机,向前线护士发出预警,提示同事尽快协助病人,避免病人情况转差至需要插喉,甚至入深切治疗部等较严峻的情况。

标准化临床应对框架进行护理

由系统预警的病人当中,有93%病人都需要作进一步跟进,当中约三成需要护士即时介入。团队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临床应对框架,并提供相关培训,希望当前线同事收到高风险提示后,依照这套框架展开护理程序。

曾有一名病人突然呼吸变快触发系统警报,前线同事前往查看发现病人同时出现肚痛症状,并立即通报医生,经电脑扫描后确诊腹腔发炎。科技以人为本,系统帮助我们主动识别高风险病人,而医护人员以标准化的护理流程配合,让病人在短时间内获得适切的诊断和治疗,减低恶化的机会。

我们最希望是在病人的照顾和看护上做得更安全和紧密。初步所见,应用系统的首一个月,住院病人因病情恶化而要留院的时间,较去年同期未应用系统前减少两成半。虽然数据可能受气候等其他因素影响,但显著的变化仍令人十分鼓舞,团队将会持续监察及深入分析有关数字,以进一步确认系统对提升病人护理效率的成效。

作者雷俊达医生是新界西医院联网资讯科技统筹。

“园游.杏林”栏目由医管局医护人员撰写。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