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预制菜”名称已成负面品牌——打破魔咒三步曲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卢翰豪

最近,内地知名西北菜连锁店“西贝莜面村”卷入“预制菜”风波,成为陆港两地热议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预制菜”三个字冲上热搜,舆论直指“付鲜菜价却吃僵尸肉”,涉事品牌每日营业额锐减300万元人民币。有人怒斥“被骗”、有人力撑“标准化保质”,加上香港餐饮业同样面临人手紧缩、食材成本高企,令“预制菜”旋即成为陆港两地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甚至国际传媒机构亦特意报道。

早在西贝预制菜事件闹得满城风雨之前,香港餐饮界早已视“预制菜”为化解人手短缺和成本高企的“灵丹妙药”。餐饮业界常将“减省成本继续经营”挂在嘴边,但在大众眼中,却成了“忽略质素”的商家借口。两者对于“预制菜”的看法,天然地站在对立面。

早前香港媒体街头访问显示,不少市民若知餐厅用预制菜,便会却步。但大家对预制菜的认知,是否准确?预制菜这个名称本身已成负面品牌,令人联想廉价、不新鲜、无营养价值。而且,大部分预制菜从内地工厂制作配送到香港,本为减省成本和工序而生,因此成为标准化、低成本产品,容易被贴上“廉价、走味”标签。于是,预制菜三字已沦为像街边鱼蛋般的低端等级。舆论对“即食”与“手作”的心理落差,已造成品牌形象震荡。

事实上,预制菜并非疫情新产物,早年已存在。许多美食需长时间烹调,如经冷藏再热的步骤以提升风味,这正是预制菜的原型。全球快餐巨头,早用中央厨房预制汉堡肉饼和薯条半成品,配送后即时加热;香港茶餐厅的酱汁、汤底也常预熬冷藏,确保一致性。

节庆美食潜移默化,如急冻盆菜,售价200至2,000港元不等,预先烹制冷冻后在家加热,大家却视为珍馐。日本便利店便当、欧美冷冻比萨,更融入日常生活,因便利而获青睐。

为何大众闻预制菜色变?传统中国思维,尤其是广东人,将其等同“隔夜𩠌”不新鲜、无营养。但研究显示,经适当烹调和冷藏,食物营养并不大量流失,反而更能保留食物的营养。笔者曾透过食品科技学院进行预制菜包装研究,使用铝塑袋包装的预制菜与普通塑胶袋包装,冷藏后,前者鲜味度明显优于后者;这表示预制菜包装物料才是其中一种影响食物质素的元素。又例如韩国泡菜、欧洲炖牛肉经发酵冷藏,反风味更浓,这是预制菜的科学基础。

隐瞒是原罪,消费者付高价期待手作,却得工业速食,信任崩溃。要打破魔咒,餐饮业需三步走:

第一,教育公众:澄清预制不等于低质,叙事升级由“成本导向”转为“餐饮科技”“环保减浪费”例如品牌以“-40°C急冻=锁鲜”做卖点;

第二,产品分级:将“全预制”“半加工”“现场即制”清晰标签,尊重客人选择。据笔者了解内地某省市的餐饮协会正在起草《预制菜分级标准》;

第三,建立标准体系:公开溯源、品控和食安数据。列明食材来源、低温链路、加热指引;

无论西贝、港式茶记或米芝莲餐厅,规模化经营下,中央厨房是大势。关键是透明沟通:预制菜可成救星,隐瞒则变地雷。下次用餐,不妨问“好不好吃”,而非“拆不拆袋”。预制菜真的不能接受吗?或许,偏见才是真魔咒。

作者卢翰豪是英国特许市务学会 ( CIM ) 香港分会主席,专业导师,市务及商业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