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绿色家居”指南:一文看懂如何悭电费、赚回赠、减垃圾
来稿作者:曾善珩、陈凯婷、刘锐业博士
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成为全球焦点,市民越趋关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环保家居成了近年兴起的潮流。让我们从智能家居、垃圾分类,以至屋顶安装太阳能板,探讨如何踏出“绿色家庭”的重要一步。
节能家居:LED与智能科技的力量
想打造绿色家居,不一定要花大钱,只要改变生活习惯。照明方面,LED灯比传统钨丝灯省电约80%,寿命可长达25,000小时。假设家庭每天开灯6小时,全面换成LED灯泡,一年可节省约100度电,减少约50公斤碳排放,既省电费又环保。
智能家居技术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智能插座和智能冷气可透过手机控制,外出后若忘记关电,也可一键操作;感应灯或定时开关则可在无人时自动关闭,避免长期浪费。这些装置虽然初期投资稍高,但长远能有效降低用电量。
太阳能板:免电费还是回本投资?
“上网电价计划”(Feed-in Tariff,简称 FIT)是政府于2018年推出的再生能源政策,鼓励市民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目前的回购价为每度电2.5至4元,计划将持续至2033年底。屋主需支付自用电费,而由太阳能产出的电量则以较高价售回电力公司,收入再用作抵销日常开支。
当然,能否透过太阳能板“零电费”会受日照、屋顶方向、系统效率与维修成本等影响,但长远可稳定回报、降低碳排放,并让家庭参与再生能源发展,确实是一项具环保与投资价值的选择。
垃圾分类:从源头减废开始
根据环境及生态局公布的数据,本港于2023年每日人均产生1.44公斤都市固体废物,虽较2022年的1.51公斤略为下降,但整体水平仍然偏高。以全港七百多万人口计算,意味每日产生超过一万公吨的垃圾,相当于数百辆双层巴士的重量。然而,整体回收率仅约33%,即每日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废物最终送往堆填区。
要改善这情况,并减少对堆填区的负担,我们每人都可出一分力。现时全港十八区均设有“绿在区区”回收网络,已由早期约160个收集点扩展至超过500个,未来更计划增至800个,方便市民回收胶樽、玻璃樽、金属罐及纸张等可再造物料。 当然,市民更可透过简单改变行为支持减废,例如购物时拒绝过度包装、减少即弃用品、将旧衣物与玩具捐赠予慈善机构。这些小行动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大幅减少进入堆填区的垃圾量。
绿色家居不只是潮流,更是实践可持续生活的关键一步。无论是运用节能科技、安装太阳能设备,还是培养减废与回收的习惯,每个选择都能为地球减轻负担。当越来越多家庭愿意以行动支持环保,城市的低碳转型便能真正落地。打造绿色家园,其实就是为下一代创造更清洁、更宜居的未来。
作者曾善珩、陈凯婷是ESG平台创辨人;作者刘锐业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学生事务总监及高级讲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