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为奥运奠基,为城市赋能——维港水上中心驱动东九龙升级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鹿崇岗

粤港澳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加上香港特区政府对申办2036年奥运会表达兴趣,标志著香港体育发展已进入新阶段。然而,本港目前仍缺乏符合奥运标准的赛艇、皮划艇及立划板等水上项目竞赛场地,成为实现“盛事之都”愿景的明显短板。

目前本地水上赛事多依赖沙田城门河,但其宽度仅容六条赛艇赛道,且受天然水流与风速干扰,难以满足国际赛事对水面稳定性与公平性的严苛标准。为此,我们建议:将观塘避风塘系统性改造为奥运标准的城市水上运动中心,并充分参考东京“海之森水上竞技场”的技术与营运经验。

策略定位:从避风塘到国际级赛道

观塘避风塘毗邻启德体育园,坐拥维港核心水域,极具改造为高水平赛场的潜力。我们提出以下方向:于靠近前启德跑道一侧规划八条标准赛道,全长2,000米、宽119米,符合国际赛艇联合会八艇并行竞速要求。此布局仅使用避风塘靠启德南岸的部分水面,不影响中部至观塘海滨长廊的主要水域,确保日常航行与景观视野不受阻碍。

改造工程将完全保留避风塘原有功能。无论是赛事期间还是平日,该水域仍继续为游艇提供停泊空间,台风季节时亦维持其避风功能。我们通过在出口处设置智能水闸系统,实现内外水位灵活调控,既不阻挡船只进出,亦确保赛道水面平稳,误差控制在0.3m/s以内。

为进一步优化竞赛环境,我们将依据风速模拟数据,沿赛道外缘设置分段式防风林与防风网,并参考海之森实证有效的消波装置,于赛道边界与护岸设置相关设施,将波浪影响降至最低,确保比赛公平性与运动员表现。

全球视野:水上赛场驱动城市转型

国际案例证明,卓越的水上赛场能成为城市活力的催化剂。

英国亨利皇家赛艇会融合历史传统与高端社交,打造独特赛事品牌,显著拉动区域经济;波士顿查尔斯河大赛以全民参与为特色,每年吸引上万选手与数十万观众,形成庞大消费生态;东京户田赛艇场作为1964奥运遗产,成功转型为竞技与社区生活并存的公共空间。

这些案例共同指明:水上赛事设施是城市更新与经济提升的战略资产。

水陆联动:建构东九龙发展新引擎

本案不仅是体育设施的补充,更是启动区域升级的策略支点。启德体育园的世界级陆上设施,与改造后的观塘避风塘水上赛场,将形成全港独有的“水陆双飞”体育综合体。

这种协同效应远超赛事本身:两者可共享媒体中心、运动员服务与赞助资源,形成规模经济;更可作为枢纽,向北辐射九龙湾第二CBD的商业动能,向西连结观塘旧工业区的文创转型,向南整合鲤鱼门渔村文化与维港旅游资源,构建“体育+旅游+商业+文化”的复合生态圈。

参考新加坡滨海湾(Marina Bay)的综合开发模式,这里可发展为全天候的“维港滨水活力带”。平日是市民休闲与训练的亲水空间;赛事期间则转变为吸引全球目光的舞台,带动周边酒店、餐饮、零售与文创消费,实现智库所提“财务收益望逾300亿元”的长期愿景。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正符合澳大利亚前奥运划艇运动员Rachael Kininmonth所倡导的香港“体育经济产业化”理念。

实施路线:分四大阶段进行

香港拥有世界级的海港与体育发展雄心。通过系统性改造观塘避风塘,我们不仅能补齐关键设施短板,更能为东九龙注入持续活力,为申办2036年奥运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以专业规划与创新理念,共同打造香港体育与城市发展的新典范。

作者鹿崇岗,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是前中文大学划艇队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