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九龙城|全运会启示:九龙城区作为体育精英化与普及化的桥梁

撰文: 我的九龙城
出版:更新:

九龙城区议员|黄驰

香港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展现了卓越的竞技实力,在游泳、单车、剑击等个人项目中屡创佳绩,令人振奋。这些成就,反映了运动员与教练的辛勤付出,以及本地精英体育培训体系的成效。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这些奖牌摇篮多为个人项目;相反,像篮球、足球、排球等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深受市民欢迎的团体项目,在竞技水平上仍有提升空间,未能与国家级乃至地区级顶尖水平全面接轨。这种差异背后,是香港体育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九龙城区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的体育资源投放有其战略考量,旨在于国际赛场上争取佳绩是政策三大要素的其中一环。因此,设立如“精英体育资助计划”等资源,自然会倾向于在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赛事中更具竞争力的个人项目。这种聚焦策略确实带来了可见的回报,例如在单车、游泳等项目上培育出世界级运动员。然而,团队项目的发展逻辑有所不同,其成功不仅依赖个人技术,更需长期的团队磨合、战术体系建设与庞大的后备人才库。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团队项目在青训系统、教练资源与球员退役出路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从普及到精英的转化之路

以足球为例,香港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但业余爱好者与职业选手之间存在断层。学界球员在毕业前如没有落户于职业球会青训,往往在毕业后或因生计前途等考量而离开竞技舞台,导致人才流失。相比之下,香港七人榄球的成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它通过学校推广、球会梯队建设,以及像“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这样的标志性赛事,成功打造了一个从“普及”到“精英”的完整生态链,证明了团队项目在香港同样具有发展潜力,尽管本地联赛的建设仍需再加把劲。

此外,一些非一级资助项目,如“花式跳绳”与“滚轴溜冰”,也在国际赛事中屡获殊荣。它们的共通点在于由民间社群强力驱动,训练模式灵活,能适应城市的空间限制,并积极开拓国际非奥运体系的竞技舞台,展现了强大的自发性与适应力。综合“七人榄球”与这些非一级资助项目的经验,香港的体育发展模式可作以下思考:

重构体育发展的可行路径

要促进团队项目与特色运动的发展,可在现有基础上,探索更多元化的支援模式。例如,“九龙城区”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区汇聚了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从大型的“启德体育园”场地到社区内的康文署场馆,同时拥有深厚的学界体育文化底蕴(中学数量达36间之多),区内学校与民间体育组织合作紧密(例如近年盛行邀请中学派队参与的城市运动体育节),形成了活跃的社区体育网络。政府可参考此类社区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推动“区域体育枢纽”计划:以类似九龙城这样体育氛围浓厚的地区为试点,整合区内学校、场馆与社区组织资源,为团队项目建立区域性的青训系统、社区联赛,形成训练与实践的增长循环,强化“地区育苗”功能;

2. 深化“体艺文创”融合:整合九龙城区体育与本地文化、旅游的潜力,为团队项目赛事注入更多社区元素与商业价值,例如吸引企业于地区重要赛事日赞助提供商舖优惠、于比赛场地周边举办文创/表演活动以收协同效应;

3. 建立多元项目人才库:对跳绳、滚轴溜冰等已展现国际竞争力的项目,提供更系统化的后勤支援,协助其将成功的民间模式复制到更多学校与社区,培育本土特色体育品牌;

香港的体育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在继续巩固个人项目优势的同时,若能借鉴七人榄球的成功经验与民间项目的活力,并善用如九龙城区所展现的社区力量,构建一个更能兼顾精英与普及、个人与团队的体育生态系统,将能让香港的体育实力变得更为均衡与深厚,让不同禀赋的运动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作者黄驰是九龙城区议员,九龙城区活力专员及青少年体育行政学会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