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守护|防治中风不能单打独斗 全人角度共筑护脑防线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风起守护|刘巨基医生

朋友是位照顾者,最近有意亲身了解如何预防中风和治疗选项,于上月底参加了玛丽医院与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HKU Stroke)合办的“世界中风关注日”活动。她原以为只是看看展示板、听医护讲解、问几个问题、抄几句重点已可。怎料现场更像一个“健康嘉年华”,她被多个互动摊位围绕,除了HKU Stroke和中风专科的医护,还有不同专职团队、社区机构,甚至医学生义工一起参与。她禁不住询问笔者:“中风是医疗的事,为何不是只找医生护士讲解就好?”

我回应她:“防治中风需要全人角度,不只治疗,还包括预防、复康和大众教育。要做得好,必须跨界别合作,这才是关键。”她听后便在会场认真走了一圈,先后路过HKU Stroke、中风专科团队、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病人资源中心、香港大学社区药房、南区地区康健中心等摊位。

见她仍有点半信半疑,我提议:“不如亲自试试各个摊位,看看有甚么得着?”

半小时后,她兴奋地分享收获。原来她玩了“掷彩虹”游戏,从营养师身上学懂与中风相关的饮食要点。她又用过营养分析工具HealthMaxx,明白食物营养如何影响“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而三高与中风风险息息相关,日常饮食应懂得精明选择。

她亦参与复康训练体验,听取戒烟、睡眠和血压管理等的实用建议。期间向医护、物理治疗师等专职人员取经,还认识了其他照顾者与病友,彼此交流经验、互相支持。

看着她手上满满的资讯单张和小礼物,想她定满载而归。她笑说:“这次把不同部门的专业知识,都变成带得走的技巧和贴士,无论预防还是急救中风也用得上。原来防治中风,真的是每个界别也有角色。”

我补充说:“正因为要以‘全人为本’,治疗中风时,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合作,才可做好照护与复康。”她随即插话:“现场有不少学生义工。既然近年中风个案上升,会否考虑与更多界别合作,或把教育推广到更广的社群?”

她一语中的。这正是HKU Stroke的方向之一。我们有超过一半义工是学生。他们除了协助开发创新的健康应用程式,也透过参与活动深入社区,与公众共同设计与推动中风教育项目。期望他们借此关怀社区,在新一代之间形成涟漪效应,宣扬预防观念。

同时,我们的服务对象亦逐步扩展至不同阶层,结合创意与可靠资讯,以多元方式传播预防中风的知识。

以本月启动的“亲子共学计划”为例,透过中英对照的绘本故事《天旋地转的野餐》,让一家大小轻松而生活化地,学习中风知识,掌握“谈笑用兵”与BE-FAST的急救贴士,认识常见征状,把中风教育带进每个家庭。

另一方面,香港中风学会亦于世界中风关注日(10月29日)期间举办电车巡游,在闹市向市民呼吁留意中风警号与风险因素。这些努力都说明了,要推广预防讯息,跨界别合作不可或缺,更需要和社会各个层面保持互动与连结。

事实上,跨界别的范围很广阔,饮食界同样扮演重要角色。都市人偏向高钠的饮食习惯,容易诱发高血压,进而增加中风风险。如果餐饮业能在菜式设计与调味料制作上,提供更多低盐低钠的选择,有助市民培养少盐、较清淡的口味,从源头降低高血压和中风的机会。

防治中风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工程。当医疗、教育、社福、学界、企业与市民携手,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能提醒大众留意日常细节,提升守护大脑的意识,为更健康的人生铺路。

作者刘巨基医生是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主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玛丽医院内科荣誉顾问医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