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当MAGA遇上DSA:美国的“存亡危机事态”?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曾驰辽

始自2016年以降,美国政治陷入了老人院文化:特朗普(川普)、希拉里、拜登、佩洛西、范士丹、麦康奈尔,还有数不清的、老态龙钟的议员和法官......政坛弥漫着浓重的Aging Smell(老人味儿)。

美国政治陷入了“老人院文化”

老人院文化反映出强权过度扩张(Imperial Overstretch,历史学家Paul Kennedy的著名理论)后日益衰落的迹象。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日本衰退、中国尚未崛起,美国完胜冷战,迎来不可一世的美利坚治世(Pax Americana),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狂妄地宣布“历史终结”。他借用尼采的概念,在《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提出“最后的人”失去斗争的激情和平地回归动物性状态​,而西方国家自由民主制的到来,可能是人类社会演化的终点。

于是,在没有竞争的“和平地回归动物性状态”下,美国开始“躺平”:制造业外流、人均寿命缩短、房价物价飞涨,年轻人被学贷房租压迫,而同时金融荷尔蒙喷发、国债、保险、股市皆进入流金岁月。

政治方面,两党皆被大企业控制的建制派把持,陷入死水一潭,同时社会极端对立——“红州”和“蓝州”,一成不变壁垒分明。笔者所在的加州,因为民主党掌控数十年,人们没有投票的意愿,投票也没有意义。矽谷和好莱坞撑起的“自由州”,竟然像俄罗斯一样,副州长和财务长届满后互相背书交换职位。在建制派的纪律中,选举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金钱万能。新世代没有机会,选民没有热情,投票率越来越低。

DSA崛起搅动MAGA格局

我们正处在钟摆快速摇摆的时代。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提倡“改变”(Change)的奥巴马赢得大选,可是他没能改变民主党,却把左翼的各种极端诉求推向了极致,直接造成美国人民对左翼的反动,川普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应运而生。他真正改变了至少半个美国,产生强大的民粹动员力量,共和党也被彻底地MAGA化,把右翼保守诉求推向了极致。

不旋踵,作为对川普和MAGA的反弹,钟摆又回来了:一场新的左翼文化思潮DSA(Democratic Socialist of America,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像幽灵一样在美洲大地徘徊,迅速赢得还不起学贷租不起房子的年轻人的支持,也得到妇女、新移民等各阶层广泛支持。之前没有DSA,脱离群众的民主党,已被MAGA牢牢地压在地板上摩擦。

DSA助力马姆达尼(曼达尼,Zohran Mamdani)拿下纽约市、助力DSA活动家凯蒂.威尔逊(Katie Wilson)当选西雅图市长,一并翻转了新泽西和弗吉尼亚。

另一个鲜明的DSA政治新星在加州崛起——28岁的新移民、哈佛法学院出身的民权律师Oliver Ma(马沫克),正在竞选加州副州长。马沫克的优势在于其鲜明的形象与专业背景。作为律师,一直致力于为弱势群体奔走,有助于建立“为人民而战”的品牌。其聚焦的议题(劳工权益、气候、托育)皆为加州当前重大议题,切合选民关注。

马沫克正在代表DSA青年世代搅动加州政坛:一个民主党把持多年、稳操胜算而不求进取、因Old Money左右老面孔轮流坐庄。加州是时候吐故纳新了。

美国正处于“存亡危机事态”?

DSA不仅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还是动员民众的利器。DSA帮助马姆达尼动员了10.4万名志愿者,敲门拜票超过200万家;他们还深入社区互帮互助,这也是纽约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草根志愿者行动之一,帮助他从民调1%逆袭胜选。类似的成功范例是2015年英国工党的“科尔宾狂热”(Corbynmania),动员人数达到50万。这阵势让笔者想起儿时在中国目睹文革红卫兵运动,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用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的开篇导语,来描述当下美国的情况,十分贴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极端主义政治文化是社会绝望的选择。美国的大国地位日渐式微,社会矛盾长期无解,左右两造尖锐对立甚至政治枪击案频发,遂产生MAGA和DSA,美国似乎处在南北战争以来最危险的“存亡危机事态”。

这种局势看一看历史上的两个例子就理解了:一是德国威玛共和国时代的纳粹崛起取缔共产党;二是中国北伐时代的国共合作破裂。

DSA代表人物的胜选,标志着民主党世代交替的开始对民主党建制派其实并无胜利可言,也意味着他们的过度温和政策(Milquetoast)必须改变。民主党开始反思输掉2024年大选的教训,尤其是建制派长期治理下官僚沉屙积重难返期,吐故纳新正当时。

AI冲击形成“矽锈带”唯有社会主义能解?

冷战结束后,美国迎来Pax Americana,自信满满地推动了全球化,美元债市股市金融体系过度繁荣,制造业外流产业空心化,连军舰在本国维修都是问题,产业工人整体颓废,整个美国腹地变成了“铁锈带”(传统工业的衰退)。这就是MAGA的社会基础。

如果说全球化造成五大湖铁锈带和铁锈失落一代,那么AI将越来越猛烈地冲击东西海岸各州,让全球化和互联网繁荣以来的科技白领(为主)阶层很快失去他们的价值。请允许笔者称之为“矽锈带”( Scrap silicon belt),它涵盖整个太平洋西海岸各个州和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州,产业结构包含了半导体电子相关行业、互联网服务行业、金融服务体系和国际贸易相关行业。

《财富》杂志(Fortune)日前引述一张“世上最可怕的图表”说明,ChatGPT上线以来,股市上涨70%,美国职缺却减少30%。这场AI革命背后隐藏着两个分歧的经济现实:股市狂飙的一端,与就业市场低迷的另一端。根据2025年11月的最新报告(如 Goldman Sachs、McKinsey、Penn Wharton Budget Model 和 BLS),AI预计将导致约6-7%的岗位面临取代风险(约1,000万个岗位);同时到2028年劳动力生产率将上升5-7%。

对于是AI失落的一代而言,应对失业和生产率上升的挑战,社会主义是AI时代的不二选择。今天的许多科技、金融、法律的白领阶层,明日将加入领取福利救济的大军。

“AI社会主义”可能是不远的将来最合适的社会形态——物质极大丰富+高税率+普惠的福利制度,人们的存在感价值感或者说人们活着的意义,将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获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必须从工作中或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创造中,即从挣钱中获得。

对未来的社会形态,目前还没有成型的理论,笔者初步构想,未来中产阶级大部分都将降级申领社会救济;人们可以选择工作或躺平(福利生活),大家主要的活动不再是养家糊口的劳动,而健身、艺术和宠物将成为替代劳动的三只穿云箭,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形态和追求。

社会主义政策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

马姆达尼和威尔逊两位市长的胜选,引起一阵恐慌,富豪们从酣梦中惊醒,要搬离纽约市保全财产。总统特朗普则把马姆达尼称做“100%共产主义疯子”(a 100% Communist Lunatic)。它究竟是什么东东?如此可惊可咤?且听笔者的严肃考据:

此社会主义非彼社会主义。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是社会主义政策。这是两件很不相同的东西,我们务必要区分清楚。

西方的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要实行某些社会主义政策,那就是在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之上,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某种干预和调整,对富人征更高的税,给穷人更多的福利。社会主义制度是不一样的:政府是在否定自由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基础之上,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支配和控制整个社会。

它的理论和实践,绝非马克思主义和和社会主义制度。它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而它的实践更是为了防范社会主义的传播。

理论方面:德国的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和考茨基(Karl Kautsky)正是公认的“社会民主主义”(Sozialdemokratismus / Democratic Socialism)理论的真正初创者和奠基人。他们两人把原本激进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可通过议会道路、渐进改良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彻底改变了20世纪工人运动的方向。

把民主社会主义付诸实践的,是俾斯麦的福利国家模式(Bismarck Model),也就是世界上最早、最经典的社会保险型福利制度,由德国“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在1880年代首创。

1883年《疾病保险法》
是世界上第一部强制性医疗保险法。1884年《工伤保险法》
规定企业必须为工伤员工提供完全赔偿,费用100%由雇主承担。1889年《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强制养老保险制度,70岁以上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可领取养老金。

今天还在用“俾斯麦模式”的国家众多: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奥地利、日本、韩国……几乎所有发达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都直接脱胎于1880年代俾斯麦的三部法律。如人们熟知的北欧模式(瑞典、挪威、丹麦):高税收、高福利、强工会,保持市场经济活力。英国工党科尔宾,也明确主张民主社会主义。

然而悲催的是,号称民主社会“山巅之城”的美国,并不在此列。

后记: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笔者前不久前往北非的卡萨布兰卡,拜访了著名的Rick‘s Cafe,重温大学时代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北非谍影》,片中的主人公里克·布莱恩公Rick Blaine,让我深层次理解什么是人性的高尚。

民主社会主义代表了社会主义理想与自由主义民主价值的结合,尊重少数人的权利,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至今仍是西方左翼政治的重要代表。我所见识的民主社会主义者——

是革命者:为那些和自己没关系的人而努力;是志愿者:做着对自己没好处没有报酬的事;是殉道者:秉持信念始终如一,“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最后借用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一句话与读者共勉:
请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善良,
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为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不知道,
谁会因为相信你,
开始相信了自己。

作者笔名曾驰辽,现居美国,医生兼作家,曾于1990年代出版11本著作。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