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物理治疗与电影媒体制作跨学科合作 模拟式学习增加临床经验

撰文: 彭彦怡
出版:更新:

圣方济各大学“物理治疗学课程”与“电影与媒体制作课程”首创跨学科合作推出模拟式学习(Simulation Based Learning,SBL),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进行高风险实景演练,为物理治疗学课程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前,提供更多实例学习,强化学生的临床经验,填补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落差,并提升自信心、推理能力、与沟通技巧。

模拟式学习的关键之一,是有由专人担纲出演“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标准化病人需要接受培训,确保学生获得准确而一致的学习体验。方大物理治疗学课程四年级学生林譪怡提到,过去的练习对象以同属物理治疗的同学为主,沟通上会自然地使用学术用字,但标准化病人未必有相关背景,并不熟悉该些用字,使她学懂简化用字,有助将来临床与病人沟通。她又提到,标准化病人在演绎个案时,会在预定案情内加入不同反应及性格,更符合临床效果。

跨学科合作学习 学生共同受惠

方大物理治疗与电影媒体制作首创跨学科学习,物理治疗学(荣誉)理学士课程主任蔡静雯博士(左二)、就读物理治疗学的林同学(左一)、电影与媒体制作高级文凭课程创始成员及顾问田启文(右二),以及电影与媒体制作高级文凭高级讲师暨课程主任陈树帜(右一)讲解课程特点。(方大提供图片)

方大物理治疗学(荣誉)理学士课程主任蔡静雯博士表示,跨学科合作对双方学生都有得著,物理治疗学的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练习,并透过结构化回顾(Debriefing)汇报,促进反思及改进。至于电影与媒体制作课程的学生,则可利用校内高度还原公立医院场景的智能模拟室,尝试以真实器材及个案进行不同阶段的制作,毋用自建厂景及借用医疗装置,加深理解专业场景的规范与节奏,提高学习内容的真实性。

蔡博士补充,每次进行模拟式学习前,演员都会花约1小时完成准备功夫,包括理解当日需要演绎的病情及病历,记下划一的标准化答案以回应学生问症,使学生可以有统一的学习体验,余下的空间如病人的性格、情绪、语气等则由演员自行安排。蔡博士又提到,模拟式学习有多个好处,包括可以反复练习,以累积案例资料库,其次是演练时有物理治疗师及协助治理人员从旁观察,而病人的演绎方式亦会按互动作出调整,绝非千篇一律,学生能同时到学到应变沟通策略。

电影与媒体制作高级文凭课程的创始成员及顾问田启文示范饰演模拟式学习之中的病人一角,由3位物理治疗课程的学生分别安排进行物理治疗。过程之中,田启文不断装作因为肚饿而乏力,考验学生转数。事后,他亦大赞方大物理治疗的学生细心及有耐性。(方大提供图片)

电影与媒体制作高级文凭课程的创始成员及顾问田启文表示,业界如要申请借用医院作拍摄场景一般都会被拒,令教学及实践存在落差,是次合作为电影与媒体制作的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体验,绝对是教学上的突破。高级讲师暨课程主任陈树帜就指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实用,更能将学生演练及制作规范化,反复学习演绎、情绪表达、拍摄、剪辑、建立影视叙事及后期制作。

教学人员赴澳获模拟教学认证 计划推出2年助建资料库

方大的物理治疗教学人员均在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 ACU)接受培训,并获得模拟教学认证。方大将模拟式学习的师生比例控制在1:2或1:3,确保可完成学习目标及品质。

方大现时有66位受训标准化病人,其中47位中专业演员担任,当中包括电影与媒体制作课程师生,另外19位为医护专业人士。计划于2024年已经推出,本学年起与“电影与媒体制作课程”进行跨学合课程。计划于两年之间已经进行了572次模拟课堂,受惠学生达4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