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柯克与安倍晋三的妻子 不约而同原谅了杀死丈夫的人
近日有个轰动全球的事情,亚利桑那州格伦代尔的农场体育场内,座位上坐满了人。那天是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的追悼仪式,他因一宗枪击事件突然离世,留下了年仅36岁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舞台上,遗孀埃里卡·柯克(Erika Kirk)含泪发言,她一边拭去眼角的泪水,一边缓缓说出一句让全场震动的话:
我原谅那个年轻人……我原谅他。
点图放大看更多查理柯克追悼会上的照片:
这句话一出,全场寂静几秒,随后掌声如雷。埃里卡解释,这不是妥协,而是遵循基督的教诲:
仇恨无法终结仇恨,唯有爱才能打破循环。
她引用福音书的箴言,呼吁以爱回应敌意和迫害。那一刻,体育场里的人无不动容。
在很多国人看来,遭遇这样的杀夫之恨不共戴天,愤怒和仇恨才是最自然的反应。但埃里卡选择了另一条路。她的“原谅”,并不意味着忘记,而是拒绝让悲伤继续变成仇恨的源头。
几乎在同一时间,地球的另一端,在日本大阪也有一位遗孀站了出来。她的名字,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安倍昭惠。三年前的夏天,奈良车站前的街头响起了枪声。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在为参议院选举候选人助选时中弹倒下,最终不治身亡。日本社会震惊,世界也为之错愕。这次枪击事件改变了很多人的记忆,也让昭惠的人生彻底走上了另一条路。
点击放大重温安倍昭惠参加安倍晋三国葬仪式照片及更多以往与丈夫的合照:
直到今天,案件的嫌疑人山上彻也仍在等待审判。调查显示,他的母亲因深陷世界和平统一家庭联合会(旧统一教会),导致家庭破裂,他心中积累了对教团的怨恨,最终走向极端。原本,他曾计划袭击教团领导人,但因为认为安倍帮助过教团活动,于是将目标转向了安倍。这是典型的仇恨驱动下的行动,结局是悲剧性的。
9月23日在大阪的一场由“Oneness基金会”主办的活动上,昭惠终于在公众面前谈起了那段经历。这个基金会长期支援出狱人员和药物依赖者,致力于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昭惠选择在这样的场合发声,本身就意味深长。
当话题触及到枪击事件时,她忍不住落泪。可是她说的,却并不是愤怒与怨恨,而是另一种声音:
丈夫去世让我很悲伤,但我不想怀恨在心。与其去怨恨、去憎恶,不如去思考怎样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好。
她还透露,自己过去会去监狱探访,并且至今还与一些受刑者保持通信。昭惠说:
如果作为遗属的我讲述的故事,能让他们触动,从而下定决心不再犯罪,那么我活下去就有意义。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在很多人看来,昭惠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把恨意宣泄出来,让愤怒主宰生活。但她却试图把痛苦转化成推动社会的力量。据说安倍生前有一个口号叫“再挑战”。意思是,无论失败还是犯错,每个人都应该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这在日本社会曾引起很大反响。日本人普遍有一种“犯错不可原谅”的文化氛围,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跌倒往往意味着被淘汰。但安倍主张,社会应该给予人再次站起来的机会。显然昭惠继承了这一点。
昭惠没有否认自己的悲伤。相反,她选择承认痛苦的存在,却拒绝让它变成新的仇恨。对比之下,山上彻也正是被仇恨推着走向极端。家庭破裂、愤怒积压、最终拿起枪支。仇恨制造了死亡和破碎的家庭。而昭惠作为受害者,却告诉社会:不要让仇恨继续流传。这样的选择,在今天的世界显得格外珍贵。日本社会也不缺少情绪化的争论,网络空间里更是充斥着对立和攻击。可是昭惠的那句话,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悲伤无法消除,但可以不让它继续生出新的伤害。
美国的埃里卡与日本的昭惠,两位背景完全不同的女性,她们的信仰不同,文化不同,但选择却出奇地相似。她们都在告诉世人:仇恨无法终结仇恨,不恨才是力量。失去最亲近的人,悲伤不会消散。但在痛苦之中,依然有人选择不把仇恨传递下去。这种“不恨”,或许正是能让未来避免更多悲剧的力量。
【本文获“日本物语”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Japa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