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阅兵|回顾76年16次阅兵背后的政治密码与军事变革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将会在9月3日举行,这次阅兵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第17次阅兵,也是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的第3次天安门阅兵。

通过回顾76年来阅兵的深入分析,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军事现代化进程,以及国家战略思维的重大转变,下文将从阅兵首长制度变迁、武器装备发展轨迹,以及今年阅兵的战略意义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2025阅兵彩排。(CFP)
2025阅兵彩排。(CFP)

阅兵首长制度的政治逻辑演变

建国初期的军政分工模式(1949-1953)

从政治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1949年开国大典由朱德元帅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身份检阅部队,这个安排体现了建国初期军政分工的制度逻辑。毛泽东作为政治领袖宣告新中国成立,而朱德作为军事统帅检阅部队,这种分工反映了当时党政军体系尚未完全整合的历史特点。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华社)
图为1949年10月1日,朱德总司令正在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新华社)

当时的口号“祝同志们健康”与“祝总司令健康”,体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平等主义的政治文化。从1949年到1953年,朱德连续5年担任阅兵首长,这个稳定性反映了建国初期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

当时的口号具有强烈的革命战争色彩:

朱德:“祝同志们健康!”
官兵回应:“祝总司令健康!”
朱德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官兵齐声:“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套口号体现了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同志”称谓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平等主义的政治文化;第二,相互祝愿健康体现了官兵一致的革命情怀;第三,对新中国的共同祝愿强化了政治认同。

从1949年到1953年,朱德连续5年使用相同口号,这个稳定性反映了建国初期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和对革命传统的坚持。

国防部长时期的制度调整(1954-1959)

1954年中国废除总司令职务,改由国防部长检阅部队,这个变化标志著国防体系的制度化进程。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期间(1954-1958),中国军队开始从革命军队向正规化军队转型。

1955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乘车检阅受阅部队官兵,向他们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受阅官兵回答:“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几句口号彰显著那个激情年代对祖国、党和领袖的热爱。

国防部部长彭德怀阅兵。(影片截图)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免职,林彪接任国防部长并主持当年阅兵,林彪接任国防部长,所以1959年的阅兵就是林彪主持。虽然具体口号记录不详,但基本框架应该延续了“祝同志们健康”的传统。

1959年林彪接任国防部长并主持当年阅兵。(影片截图)

1984邓小平阅兵: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制度确立

1960年开始,中国政府决定“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后来因为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和文革的巨大冲击,国庆阅兵开始中断多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大力进行拨乱反正,让整个社会走出文革阴影。

邓小平时代新口号(1984年):

邓小平:“同志们好!”
官兵回应:“首长好!”
邓小平:“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回应:“为人民服务!”

1984年邓小平以军委主席身份检阅部队。(新华网)

1984年邓小平以军委主席身份检阅部队,这个突破性的制度安排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他确立了军委主席直接掌握军队的制度传统,体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核心原则。同样是在1984年国庆庆典上,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出人意外地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成为经典的时代画面。

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出人意外地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成为经典的时代画面。(人民日报)

口号从“祝总司令健康”变为“同志们好”、“首长好”,这个变化反映了从个人权威向制度权威的转变。“首长”这个称谓既体现了等级秩序,又保持了革命传统的色彩。这套口号一经确立,就成为了之后30多年阅兵的标准模式,直到2017年才出现变化。

江胡时代的制度化巩固(1999-2009)

江泽民时期(1999年):

江泽民:“同志们好!”
官兵回应:“首长好!”
江泽民:“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回应:“为人民服务!”

胡锦涛时期(2009年):

胡锦涛:“同志们好!”
官兵回应:“首长好!”
胡锦涛:“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回应:“为人民服务!”

1999年江泽民、2009年胡锦涛分别主持国庆阅兵,正式确立了10年一次国庆阅兵的制度惯例。这两位领导人都同时担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体现了最高领导人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特点。

1999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检阅受阅部队。(新华社)
胡锦涛检阅受阅部队。

习近平时代的制度创新与强化

2015年:抗战胜利阅兵传统的建立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首次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这个创新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他将抗战胜利纪念上升到与国庆同等的政治高度,建立了每10年一次抗战胜利阅兵的新传统,体现了对历史记忆的政治运用。

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习近平:“同志们好!”
官兵回应:“首长好!”
习近平:“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回应:“为人民服务!”

2015年习近平首次主持抗战胜利阅兵时,仍然沿用传统口号,体现了对既有制度的尊重和政策的连续性。

习近平检阅胜利日阅兵受阅部队。(新华社)

2017年:香港驻军阅兵的首次突破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视察香港驻军时首次出现口号变化:

习近平:“同志们好!”
官兵回应:“主席好!”
习近平:“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回应:“为人民服务!”

这个变化虽然是在香港驻军首次出现,但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从“首长好”到“主席好”,体现了对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双重身份更加明确和直接的确认。

2017年6月30日上午,正在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活动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香港部队全体指战员致以诚挚的问候。这是习近平检阅驻香港部队。(新华社)

2017年朱日和:建军90周年阅兵的巩固

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建军90周年阅兵:

习近平:“同志们好!”
官兵回应:“主席好!”
习近平:“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回应:“为人民服务!”

在朱日和阅兵中,“主席好”得到进一步巩固,标志著这个新口号开始成为习近平时代的标准模式。

2017年7月30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乘车检阅部队。(新华社)

2019年:天安门阅兵的正式确立

2019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天安门阅兵:

习近平:“同志们好!”
官兵回应:“主席好!”
习近平:“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回应:“为人民服务!”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口号从“首长好”变为“主席好”,这个看似细微的变化实际上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从宽泛的“首长”到明确的“主席”,体现了习近平时代对军委主席负责制的进一步强化和精准化。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新华社)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新华社)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新华社)

这个变化最早出现在2017年香港驻军阅兵,然后在朱日和建军90周年阅兵得到巩固,最终在2019年天安门阅兵正式确立,显示出制度变革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武器装备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

小米加步枪:起步期的技术依赖(1949-1959)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军事工业的落后状况。“小米加步枪”的描述虽然带有修辞色彩,但确实反映了技术基础的薄弱。山炮需要骡马拖拽,飞机数量不足需要飞两遍,甚至有战机挂实弹参阅,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军事技术的局限性。

当时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万国造”,包括美式、德式、日式等不同制式装备,标准化程度极低,后勤保障困难重重。

1950年的第2次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受阅,1900多匹战马组成的骑兵大队是一大看点。1951的第3次阅兵,伞兵部队、防空部队、火箭炮部队首次受阅。

1951年伞兵部队。

1952的第4次阅兵,仪仗兵首次受阅。1953的第5次阅兵,黄色战马方队首次受阅。1954的第6次阅兵,适逢建国5周年,受阅部队的武器从1949年首次阅兵时的“万国造”变为“苏式”武器装备的基本统一,骑兵部队最后一次受阅。

1954年第6次阅兵标志著中国军事装备从“万国造”向“苏式”装备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苏同盟关系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影响。骑兵部队在1954年最后一次参阅,象征著机械化时代的到来。

1955的第7次阅兵是中国实行军衔制后的首次阅兵,部队指战员身穿55式军服。1956的第8次阅兵是首次雨中阅兵,受阅部队乘坐的汽车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

1956的第8次阅兵是首次雨中阅兵。(中国政府网)
1956的第8次阅兵是首次雨中阅兵。(新华网)

1957年国产伊尔-28轰炸机、歼5战机首次参阅,1959年国产“五九式”主战坦克的亮相,显示中国开始具备重型武器装备的自主生产能力。

1957的第9次阅兵,阅兵总人数明显比往年少,50多个国家的外宾、驻华使节观看阅兵,国产的伊尔-28型喷气式轰炸机、歼5型歼击机首次受阅,标志著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1958的第10次阅兵,女民兵方队首次受阅。1959的第11次阅兵适逢建国10周年,武器装备国产化程度明显提升,国产的“五九式”主战坦克和“红旗牌”检阅车首次亮相。

技术含量的质的飞跃:自主发展期(1984-1999)

1984年:技术含量的质的飞跃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积累,1984年阅兵展示了中国军事工业的重大进步。28种武器装备中19种为新装备,部分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参阅,标志著中国战略威慑力量的公开展示。

1984年阅兵展示了中国军事工业的重大进步。
战略导弹方队中的中程、远程和洲际战略导弹。(央广军事)

女兵方阵首次参阅,反映了军队现代化过程中性别平等理念的体现,也显示现代战争对人力资源结构的新要求。1999年第13次阅兵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42种装备中90%以上为新装备,绝大部分为自主设计生产,这个比例显示中国军事工业已经基本摆脱对外依赖。

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新兵种的参阅,反映了军队结构的现代化调整,适应了信息化战争的新要求。

第三阶段:创新发展期(2009-2019)

2009年:全面国产化的实现

2009年国庆是建国60周年,中国举行第14次阅兵,当时的中国经济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此次阅兵是中国军事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检验。所有52种主要装备完全国产化,近90%首次参阅,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军事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

歼-10、歼-11战机的参阅标志著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华社)

歼-10、歼-11战机的参阅标志著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在印巴冲突中表现出色的巴基斯坦歼-10CE战机,正是基于中国歼-10技术的外贸版本,证明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2015年:国际化与多元化并重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举行第15次阅兵。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经开始实施。2015年阅兵有多项创新:首次邀请外国军队参加、首次安排将军领队、首次设计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英模部队代表编组受阅,女子仪仗队员首次参阅。这些创新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军事合作的开放态度,同时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重视。

受阅的500多件40多种型号的武器装备,其中84%是首次在阅兵中亮相,比如,歼-15列装后首次参加阅兵,显示中国军事技术创新的加速度。

2019年:军改成果的全面展示

2019年阅兵是中国举行的第16次阅兵,是习近平军改后的首次天安门阅兵,具有特殊的政治军事意义。首次编设领导指挥方队、首次出现女将军受阅,首次出现女将军受阅,两大新组建部队战略支援部队方队、联勤保障部队方队首次亮相,反映了军队组织架构的重大变革。受阅的装备全部为中国制造,40%为首次亮相,比如,受到舆论关注的东风-41核导弹、15式轻型坦克、新型信息作战力量,标志中国战略威慑力量达到新的水平。

受到舆论关注的东风-41核导弹。(CFP)
15式轻型坦克。(新华网)

2025年九三阅兵:“中国制造军事成果检验”

过去10年间,中国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技术进步必然会反映在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上。

2025阅兵彩排。(CFP)
2025阅兵彩排。(CFP)

从官方表述“相继攻克一大批高精尖技术,研制出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可以预见,今年阅兵将是对过去10年军事科技创新成果的全面检验。

看点一:新质战斗力的系统性展示

根据官方透露,今年阅兵将展示无人智能、水下作战、网电攻防、高超声速等新型作战力量。这些力量代表了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前瞻性。

无人智能装备的参阅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应用。水下作战力量的展示显示中国对海洋战略空间的重视。网电攻防力量体现了信息化战争的核心特点。高超声速武器则代表了战略威慑技术的最新发展。

2025阅兵彩排。(CFP)
2025阅兵彩排。(CFP)

看点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成果体现

今年参阅的所有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个全面国产化背后体现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显著成效。从民用技术到军事应用的转化速度和质量,将是今年阅兵的重要观察点。

看点三:国际战略竞争背景下的威慑展示

在当前国际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今年阅兵的战略威慑意义尤为突出。“国之重器”的集中展示,既是对国内的信心提振,也是对外的实力展现。

2025阅兵彩排。(CFP)
2025阅兵彩排。(CFP)

看点四:抗战胜利纪念的政治象征意义

将抗战胜利纪念与军事力量展示结合,体现了历史记忆与现实国力的有机统一。这种安排强化了“勿忘国耻、强军兴国”的政治主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回顾76年历程:中国军事工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从1949年的“小米加步枪”到2025年的“国之重器”,76年来17次阅兵见证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成功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演进。从朱德的“祝同志们健康”到习近平的“主席好”,每一个细节变化都反映了深层次的制度逻辑。

2025阅兵彩排。(CFP)
2025阅兵彩排。(CFP)

2025年九三阅兵承载著展示国家实力、提振民族信心、维护地区稳定的多重战略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向以来都是衡量它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军事工业已经由“中国制造”迈向了“中国创造”,从以前要仰望别人到现在可以平视。而且现在中国在国防技术上已经实现完全自给自足,完全摆脱了对外国军事技术的依赖。这种自给自足不仅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更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独立自主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