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未演 台湾焦虑已枕戈待旦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北京即将于9月3日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典礼。坦克、导弹、无人机将依序登场,料方队踏过天安门,伴随强军战歌。对中国而言,这是政权稳定与民族复兴的象征,在国际舆论方面,则将其视为一场精心排演的战略符号。

对台湾来说,尽管阅兵还没登场,各式评论却已先行。综观台湾媒体标题、专栏文章早早铺陈,不乏熟悉的调子:有人预言这只是中共的一场“大秀”,有人讽刺经济困境下还要“钢铁游行”,甚至有人提前下结论:这一切只是北京对内安抚、对外造势。这些说法在台媒亘古的两岸报道间,一再重复,毫无新意,阅听众早就熟烂。说穿了,这些声音更多是给自己听的安慰,而不是对现实的应对。

+2

评论先行 焦虑隐形

哪怕九三阅兵还没开始,台湾舆论却早已热闹得像选举造势,各路评论员争相出场,台媒也习惯把这场阅兵描绘成“军事秀”、“宣传场”,借此保持一种对北京“他者化”的安全距离。只是,当台湾总习惯以“秀场”廉价定义北京作为的同时,也下意识淡化了那些不想面对的战略意图。

例如,网上坊间与各家媒体多有报道,披露今年阅兵可能亮相多款“忠诚僚机”无人机,美国军媒《战区》就直言,若真成军,可能改写空战模式。台湾媒体的回应却是戏谑称道“可能还只是模型”。这种反应像极了学生考前安慰自己“题目不会考太难”,但能不能真的考得好,是另一回事,“阿Q得令人心疼”。(延伸阅读:九三阅兵|五款忠诚僚机曝光 美媒惊呼“改写未来空战规则”)

即将于9月3日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军事阅兵,网络流出照片显示将展出多款“忠诚僚机”型无人机。图中为类似中国航天的FH-97无人机。 图:翻摄互联网

台湾官方的尴尬与话语无力

先检视一轮来自台湾官方的反应,照例是先行一步。台湾陆委会喊话“中华民国才是抗战正统”,一句话又把两岸带回八十年前的历史战场。问题是,这类宣示听起来很有骨气,却几乎只在台湾内部流通,国际舆论很少买单,北京的“中流砥柱”版本才是外媒标题常见的素材。

来自台防部的回应更是老掉牙,诸如“台军均有掌握,请台湾民众放心”。这句话几乎每次都能搬出来用,从导弹试射到军演预告,从未失手。只是听久了,台湾民间自然会产生怀疑:经常反应慢半拍的台湾军方,真有这么万事在握吗?还是这只是再一次应对“狼来了”,台湾例行公事般的再一次反应而已?

2025年8月24日,北京西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飞机演练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举行。(CFP)

此外,就台北官方在意的,还有今年阅兵的另一个敏感背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将这场阅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连结,置位于战胜国的历史位置上,使其不只是单纯的纪念,更顺势成为一次政治表演。

毫无意外,台北对此自然得跳出来反驳。台湾陆委会强调北京是“扭曲事实历史”,并呼吁自由民主的国家,不要参加九三阅兵,更应该抵制或加以谴责。但说来也有点无奈,北京办一场大阅兵,全球媒体直播,台北发一纸声明,传到国际媒体顶多是角落一行字。这场话语权的比拼,输赢早已不在台北强调的史料,而在谁能制造出场面,以及反映地缘政治的基本实力。

阅兵只是炫技?

和台湾媒体的“苦中作乐”相比,西方乃至日本媒体的笔调则更显冷静。诸如《路透社》报道,北京 9 月 3 日举行阅兵典礼,展示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内的新一代军备,成为向全世界传达其军事现代化讯息的一场公开场面。尽管部分邻国与西方仍对该举措保持关注与警惕,但中国显然意在向外界展示它的战略定力与科技进步。(延伸阅读:九三阅兵将亮相“鹰击”导弹 军事分析:剑指美舰防御)

九三阅兵训练现场。(中国军号)

日本《朝日新闻》则提醒,虽然阅兵带有政治剧场色彩,但反映的是中国在区域军力均势上的持续推进,台湾和日本都无法假装不在乎。《朝日新闻》指出,北京的阅兵背后别具战略意图,不只是“炫技”,其真正目的是提醒美国及邻国,与其斤斤计较,不如慎思后行,“并不是为了花招,而是让观者感受到,中国大到不值得轻易挑战,美国利益不值得为此承担风险”。

相比之下,台湾网络忙著调侃“模型”、“假导弹”,甚有媒体言及可能是模型或造型夸张的装置,只为强烈宣传效果,认为“彩排”性质多于实质战备内容,渠等眼光可谓“轻薄短小”居多,毫无建树。

阅兵新闻不如一场演唱会?

在官方与媒体解读之外,进一步整理台湾社会对阅兵的反应,也同样分裂。

如今台湾的年轻世代对此多半冷感,他们把北京阅兵视为“另一则新闻”,甚至宁可把注意力放在演唱会或动漫更新上。社群平台上更充斥调侃,有人做迷因,把阅兵的无人机对照游戏机器人,有人酸“不如拿导弹来打房价”,尽属娱乐化处理,以释放焦虑。

反观台湾长辈世代的反应则截然不同。对经历过导弹危机的人来说,解放军阅兵代表著实实在在的威胁。每一枚导弹的画面,都扎扎实实的警告。

巨浪-2型潜射导弹曾在阅兵场合出现。(百度)

这形成了台湾内部独特的心理图貌:年轻人冷感,网络调侃,长辈焦虑。对台湾政府来说,这是难解的课题:既要安抚长辈,又不能太高调刺激年轻人,最后往往只剩模糊的“请台湾民众放心”。

简言之,北京阅兵未至,台湾焦虑已枕戈待旦。表面上,台湾上下用调侃来化解不安,骨子里却难掩矛盾:既害怕对岸军备的进展,又不愿承认这种进展带来的战略意涵。(延伸阅读:九三阅兵|1949以来阅兵方队历史变化背后的中国军事巨变)

这就是台湾最尴尬的地方,只能用戏谑作为情绪舒缓,但无法代替战略。如果台湾媒体与政治不断陷入“嘲讽循环”,在政策层面却从来没有真正调整,最终只会让社会沉浸在心理安慰里,失去面对现实的能力。

总得来说,九三阅兵尚未登场,但它早已是一面镜子。镜子照见台湾的心态:总想把中国大陆军力解释为虚张声势,好让自己心安。但这面镜子同时也是一道考题:如果国际政治经济推动中国更强势地运用军事与外交压力,台湾有多大的能力能够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