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从国共合作到中美战火同盟 老兵身影能否化解对立?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这是中国第二次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名举办阅兵,也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以来的第三次天安门大阅兵。坦克、导弹、无人机将依次登场,编队方阵踏过长安街,这场仪式毫无疑问将是中国军事现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但若我们的视线稍稍离开这些钢铁洪流,也许还会发现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观礼台上来自中国国民党的抗战老兵,以及远渡重洋而来的美国飞虎队后人。

这样的安排,不仅是礼遇,更是一种象征。它提醒世人,八十年前的中国战场上,国共曾并肩作战,美中也曾同仇敌忾。历史的缝隙里,曾经存在过的真实合作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当下,两岸关系紧张,中美贸易战加剧,甚至“2027武统台湾”的讨论充斥国际舆论场,中国大陆却选择在展示军力的同时,让老兵与飞虎队后人现身阅兵现场,释放另一种讯号:在对抗与冲突之外,和平依旧可能。

十年前,2015年中国首次举行抗战胜利大阅兵时,国民党老兵与飞虎队后人便曾受邀参加。国共、中美,这场特殊的“历史性和解”是当年阅兵最大看点之一。

邀国民党老兵 跨越政治立场“一致对外”的抗战记忆

当时中国官方强调,“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功劳不可不记”。这样的话语,在内战记忆仍然挥之不去的中国社会里,带有难得的包容意味。十年之后,老兵们虽不再作为方阵检阅通过北京天安门,但依旧被邀请登上观礼台。北京希望展现的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跨越党派的民族叙事。

在2015年出席阅兵仪式的国民党老兵符隆前曾说,“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参加抗日战争是我这辈子中最值得纪念的事”。他的话语朴素却直白,为不同阵营的历史认同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起点:不论效忠于哪一个政权,面对侵略时,中国都是祖国,军人们都曾流血奋战。

阅兵联合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舜曾在抗战70周年阅兵时表示,这一安排体现了纪念活动的历史性。当时接受检阅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中尉裴冬冶说:“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不论哪个党派,他们都只有一个名字,就是中国人!团结起来,同仇敌忾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中国官方对14年抗日战争历史的表述,在过去数十年里,也经历了微妙的转变。1980年代开始,官方媒体首次承认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牺牲与贡献;2015年阅兵时,更将此具体化为方队安排。国防大学教授乔良认为,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参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包容和宽广的胸襟,“抗日战争是全中华民族的抗战,是中国军队在敌后、正面两个战场共御外敌的伟大战斗。他们的功绩永远彪炳史册。”

今年的纪念活动延续这一传统,国台办表示将“邀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阅兵活动”,并批评民进党当局阻挠老兵参与是“背叛历史、背叛民族的卑劣行为”。两党老兵再次共席,历史的记忆也在传递另一个信息:国共曾经合作过,今天也并非没有合作的可能。

“飞虎队”中美并肩的历史记忆

除了两岸内部的“历史和解”,邀请美国“飞虎队”后人则代表著另一种记忆:中美并肩合作的年代。“飞虎队将军陈纳德”的外孙女嘉兰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飞虎队的精神在今天依然鲜活。”这句回望历史的温情之言让人不禁联想,在现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地缘政治之下,历史上的并肩合作是否还能照见今日的选择?

“飞虎队”的故事是抗日战争历史中最具象征意味的篇章之一。

1937年,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陈纳德应中华民国政府邀请,来华组建“中国空军美籍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陈纳德本是带病退役的飞行员,却在中国重燃生命意志,带领美国志愿飞行员空击落过数以千计的日军飞机;“飞虎队”也付出了两千多名美籍志愿者的生命代价。

而中国民众也冒著被日军报复处决的风险,偷偷救下迫降的美国飞行员。根据战后统计,“95%左右的敌后跳伞飞行员都可以得到有效救援,并重返战场。”这种跨越国界的信任与牺牲,是中美曾经并肩的见证。

在中国云南一个叫永乐的小山村,仍流传著这段故事。1945年,美国飞行员威廉·芬德利的侦察机因机械故障迫降于村中田坝,村民不仅救下了他,还将他安全送回部队。多年后,他的女儿丽莎·芬德利重返这片土地,寻找曾救过父亲的乡亲,并将教育资源带给当地孩子。当年用作侦察机部件的金属,后来被村民改造成学校的校钟,如今被命名为“和平与进步之钟”。它在提醒后人,这段战火中的偶然相遇,是用血与信任换回的具体场景,在中国西南的小山村里,延续跨越80年的和平与友谊。

+5

“飞虎队”老兵莫耶曾回忆自己在中国的日子时说:“自从我1944年加入飞虎队来到中国,我一直很钦佩中国人民,当你踏入中国这片土地,接触到中国人民,就想一直待下去。”莫耶曾和另一位“飞虎队”老兵麦克马伦给习近平写信,在收到回信之后,麦克马伦表示:“很荣幸也很高兴,我们会珍藏这封信,将它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对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而言,回首往事不只是个人记忆,更是一种历史的交接。

今年,北京再次邀请陈纳德的后人,包括女儿陈美丽与孙女嘉兰惠,再次出席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

+2
中美两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友谊。
——习近平回信“飞虎队”老兵

将承载著历史记忆的国民党老兵与飞虎队后人请上观礼台,中国抗战阅兵不只是硬实力的表达,更是在强调中国不是世界的“挑战者”,我们曾同仇敌忾;阅兵不是再次挑起对立与战争,而是呼唤珍惜和平。

然而,历史的温情还是与当下的对立,形成了尖锐的反差。尤其是近两年来,“2027武统台湾”的言论在两岸与国际媒体间甚嚣尘上。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曾公开表示,根据情报,习近平已下令解放军“在2027年前做好武力统一台湾的准备”。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北京在对于台湾问题上一直强调的说法,同时北京又反复重申“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虽然外界普遍认为两岸冲突一触即发,但阅兵式上老兵们代表的“历史场景”,也许能够回应外界的担忧:中国没有放弃和平统一的选项,合作仍然是可能的,和平仍然是首选。

7月1日,庆祝大会现场和平鸽展翅高飞。(新华社)

不过对于中国大陆释放的友好信号,台湾似乎并不买帐。

台湾当局在阅兵前夕以“中共根本没有与日军正面交战”,指责北京“扭曲历史”;台湾陆委会更表示,各方应该警惕北京一再声称的“决不放弃对台使用武力”,同时还禁止退役将领与公职人员赴北京参加纪念活动。

虽然这类宣示更多停留在岛内传播,国际舆论鲜少买单,更常见的还是“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和政治领导核心”。而且邀请普京、金正恩等26位国家现任领导人,以及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重要人物出席阅兵活动;以及将被全球媒体直播的阅兵场面,本身就是话语权的表现。

对于中国来说,邀请老兵是铭记历史,也是和平的修辞,在军队、武器的钢铁洪流背景之中,他们的面孔在柔软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真诚“合作比对抗更能创造和平”。

从云南永乐村那座用“飞虎队”战机零件改造的校钟,再到天安门的观礼台,历史不断提醒我们,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曾经存在,曾有效地改变过局势。当年,国共的合作让中国撑过最黑暗的历史时刻;而中美并肩,更使亚洲战场与世界战局发生转折。历史不会再次复制,但记忆会为我们提供方向。阅兵既是军事力量的展示,也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如果历史能在最黑暗的时刻为合作找到理由,今天的世界是否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