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背后的超材料革命与大国科技崛起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参阅的武器装备都是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现代化成就。
一、阅兵亮点:航空装备全面迈入隐身时代
本次阅兵中,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包括歼-20A、歼-20S、歼-35A、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舰载预警机等新一代装备的亮相,展示了解放军空中作战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包括攻击-11在内的空中无人作战方队是最具未来感的方队,汇集多款先进无人作战装备,集中展示中国在智能化战争领域的探索与突破。整个方队突出了“空天一体、智控未来”的理念,机群呈箭形编队掠过天安门广场。其中有4型高速隐身无人机是首次亮相的新型号,在气动布局、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可隐蔽突击、自主协同,展示了解放军在空战型隐身无人机领域的“井喷式进步”,尤为引人瞩目。
歼-20A、歼-20S、歼-35、歼-35A、攻击-11等隐身战斗机和隐身无人机的集群亮相,标志著中国航空装备已全面迈入隐身时代。这些装备的隐身性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广泛采用的超材料技术是其核心关键之一。
以歼-20为例,其机身关键部位覆盖的超材料结构件,通过精确调控电磁波传播路径,使雷达波“绕过”战机而非反射,实现了近乎完美的隐身效果。相比传统吸波涂料,超材料不仅重量更轻、耐久性更强,还能在更宽频段内实现高效隐身,极大提升了战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而被称为空战“隐形杀手”的攻击-11无人机作为“忠诚僚机”,其隐身设计与超材料一体化制造的机身,使其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执行侦察、打击等任务,成为现代战争中“看不见的利刃”。
二、超材料:撑起国防科技“无形之盾”
超材料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一种全新人工覆合结构或覆合材料,由前苏联科学家维克托•韦谢拉戈于1964年提出,此后,欧美国家掀起了超材料技术研究的高潮。
《科学》杂志更是将超材料技术列入本世纪前十年的重要科学进展,美国国防部将其列为重点关注的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一。
在军事应用方面,超材料技术得到多个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军工企业、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并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F-22战斗机成功应用具有隐身功能的超材料天线罩,瑞典的维斯比级护卫舰上传感器被超材料天线罩封闭包围,美国LPD17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用超材料制成了全封闭式的隐身桅杆。此外,美国海军在新一代E2“鹰眼”预警机上安装了超材料智能天线罩,解决了传统天线罩图像畸变问题。
鉴于超材料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相关企业和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量专利布局。2011年,超材料技术专利出现了一次飞跃,专利申请数量直线上升,专利增长率达到60%,这次飞跃归因于中国一家高科技初创企业——深圳光启。深圳光启在2011年就申请了703项超材料技术专利,成为全球拥有超材料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专利申请人。
三、从实验室到战场,超材料技术突破助力中国国防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在超材料领域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十分重视超材料技术的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
以深圳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功能材料企业,在缺乏基础研究平台、产业链空白的情况下,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理论突破到产业化的跨越,掌握了超材料设计、计算、制造的全链条核心技术。
如今,光启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在隐身性能、带宽特性、结构强度等指标上实现了10倍量级的提升。第四代超材料产品已批量装备空军、海军、火箭军等多军兵种,显著提升了单一装备的性能,成为国防尖端装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隐身航空装备领域,第四代超材料的应用使中国新一代装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降至0.01平方米以下,超过美军同代装备水平;在无人智能装备领域,超材料与无人机技术的融合,推动无人作战体系向更高智能化发展。
目前,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成就,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四、展望未来,科技铸就强国之盾
9.3阅兵场上,隐身战机划过的轨迹,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彰显,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
展望未来,随著超材料技术的持续突破,中国军工科技必将飞得更高、更远,为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中国超材料技术的崛起证明,唯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鉴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