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只是历史的插曲 综合实力与人心才是中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最近,由于中国出台一连串包括稀土出口管制在内的反制措施来回应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引发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升级贸易战,让中美贸易、中美关系再度面临挑战。今年4月,特朗普的贸易战一度搅动全球市场,让不少人担心本就内需不振的中国经济会否陷入困境,但经过中美之间的来回博弈,两国达成暂时休战的妥协。然而最近两国上空再度弥漫的贸易战阴霾,既说明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张狂易变,又再次说明中美之间的博弈面向将呈现常态化、长期化趋势。
无论是从中国与特朗普的多次博弈经验来看,还是从中美贸易、中美关系的基本现实来看,眼下突然升级的贸易战大概率会在一段时间后达成妥协。全球化、自由贸易符合经济规律,特朗普的逆势而为除了会破坏美国的软实力之外,还会对美国进口、民众消费带来负面冲击,还会因为中国的反制给美国的出口、美国企业带来负面冲击。面对那些被贸易战冲击的美国选民、美国企业的不满,特朗普的贸易战难以持续。美国的问题在于分配不公,在于国家治理的失衡、失效,而不是全球化、自由贸易,简单将责任归咎于外国其实是转移责任,终究不能解决问题。
贸易战比拼的是不同国家的韧性。美国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金融实力和科技实力冠绝全球,但美国不同群体、不同党派的关系高度分化,现今又面临日益严峻的社会撕裂、政治极化困境。无论是前段时间特朗普与马斯克(Elon Musk)的闹剧还是不久前柯克(Charlie Kirk)之死的风波,都在说明美国的危机在于内部。某种程度上讲,特朗普现象是美国人在危机面前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面对撕裂、对抗不断恶化的社会现实,面对利益集团和民粹主义的侵蚀,品性和能力本就备受争议的特朗普非但不能整合、团结美国,反而正在让本就撕裂的美国雪上加霜。
相较而言,尽管中国与美国仍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中国依旧面临诸多亟待应对的现实挑战,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在许多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
与高度分化、困于撕裂的美国不同,现阶段的中国具有世界罕见的整合与调动资源的超强国家能力,能在相当程度上通过舍弃局部或短期利益来谋求中长期的整体利益。特朗普的贸易战乃至美国对华遏制政策,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意味着中国在应对特朗普贸易战的时候具有不容低估的韧性。但这离不开大量中国人的艰辛付出与牺牲自我利益,怎么补偿和救济那些在贸易战中利益受损的国民,怎么平衡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是中国的韧性能否可持续的关键。
中国早已不是封闭僵化的苏联,美国不复当年的影响与信誉。经过数十年的交流与合作,中美早已形成密切的利益联结。尽管无论是考虑到中美各自利益还是考虑到人类共同挑战,中美合作、良性竞争才是最理智选择,但从现实来看,“斗而不破”恐怕才是今后较长时间的中美关系现状。对于中美这样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来说,博弈不会在短期分出胜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从长远来看,特朗普贸易战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插曲,中美之间最根本的竞争是综合实力与人心的竞争。
综合实力的竞争分为硬实力、软实力的竞争,硬实力主要是经济、科技、军事,软实力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制度的影响力、感召力。对于中国来说,经过数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经济、科技、军事的实力都已取得重大进步,但依旧面临腐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阶层固化、高房价的侵蚀,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精。中国仍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大量企业和民众生存艰难。中国的软实力虽相比于改革开放前有重大提升,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与中国人日益增加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是亟待补齐的短板。
人心的竞争与软实力竞争有相似之处,但仍有区别。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治理的最主要目标都是让全民满意,都是经得起人心的长久检验。人心是治理的基石,是能否长治久安的决定性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正是人心向背的影响。
中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各自的发展和治理能否解决各自问题,从而能否赢得人心的竞争。中美都是广土众民的大国,都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韧性,关键得看哪个国家能整合、团结各自人民。对于中国来说,若能通过持续的发展和有效的治理,让各个阶层都有切实的获得感,都能看到未来的希望,那么,无论特朗普的贸易战怎么来势汹汹,无论今后中美博弈面临多少惊涛骇浪,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面对突然升级的贸易战,中国只要保持清醒和理性,认真应对,相信不久之后两国有希望达成妥协,从而为国家发展、内部治理的改善赢得空间与时间。但从长远来看,贸易战只是历史长河的插曲,面对中美难以避免的博弈常态化、长期化趋势,中国最重要工作是发展经济与科技,是促进公平与改善民生,是大幅提升国家治理的民主、法治、开放、公平的程度,是通过追求良政善治来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