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台湾人自豪说“我是中国人” 郑丽文胜选是一潭死水中丢下石头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郑丽文日前当选中国国民党新任党主席。这是继洪秀柱之后,国民党历史上第二位女性掌舵人,更是近20年来首位从民进党转投蓝营的政治人物登顶权力巅峰。不得不说,郑丽文打破了三大魔咒: 首先,打破性别魔咒:在国民党老蓝男中脱颖而出;其次在军系、本土派、深蓝派等大门派围剿中突围,获黄覆兴党部(军系)与洪秀柱等深蓝大佬背书,打破派系魔咒;最后以“九二共识”为矛、“两岸共同市场”为盾,将国民党拖出“维持现状”的模糊地带。她公开喊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痛批民进党“抗中保台”是政治骗局,提出“两岸共同市场”计划,强调“两岸产业链断掉,台湾家庭将损失200万就业岗位”,打破了路线魔咒。

坦白说,郑丽文的当选,尽管开局亮眼,但改革之路仍布满荆棘,来自国民党的派系反扑、来自绿营的绞杀,都是看得见的闯关。但不论如何,说出“我是中国人”的郑丽文能脱颖而出,本身就标志著台湾政治进入“觉醒年代”。这次可以视为涉及民族认同的一次起义。最重要的突破是,在路线上找回“中国人认同”。

郑丽文。(Facebook@郑丽文)

郑丽文在多次公开表态中明确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对话的基础,强调“两岸同属一中,‘中华民国宪法’本质上就是一中宪法”。这种表述并非模糊的政治修辞,是伴随著法理层面的清晰认知——她直言“从法理上看,两岸民众都是中国人,这一点没有任何疑虑”,提出要让所有台湾人都能“自豪自信地说‘我是中国人’”,直指民进党长期扭曲国家认同的危害。

民族认同,是能对抗“台独分离主义”的思想武装 。“台独分离主义”强调民族分离,“中国人认同”则强调的是则民族融合。从现实角度看,扩大台湾“中国人认同”可以降低统一前后的成本。郑丽文能高喊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鼓励了蓝营支持者,不再怯于表达自己是中国人,以及让若干具有号召力的蓝营政治人物重回民族认同阵地,并借由此一政治表达影响更多的选民。并不是寄希望于郑丽文这个人,而是需要她提供的杠杆与土壤。支持她这样能带来变局的人,打破“永远维持现状”的多数民意。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郑丽文将“和平”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底线。面对台海持续紧张的局势,她在当选感言中提出三大原则:绝不让台湾成为“麻烦制造者”,不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要做区域和平的缔造者。这种立场背后,是对两岸现实的清醒认知:“现在的大陆跟台湾是地表上最富庶、人民知识水准最高的地方,难道一定要互相残杀?这既愚蠢又荒谬”。她倡导的“强强联手,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理念,延续了连战时期的和平路线,也为两岸从对抗转向对话提供了话语支撑。

马英九题字赠予郑丽文。(Facebook@郑丽文)

对于大陆方面而言,这种明确反对“台独”、坚守一中原则的立场,无疑是构建互信的重要基础。正如大陆此前表态,愿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上,同国民党新领导层推动关系向前发展,郑丽文的当选为这种互动创造了初步条件。值得期待的是,郑丽文明确表示若当选将争取展开国共两党领导人对话。

而在习近平给郑丽文的贺电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国家统一”这个论述在贺电中出现是十分罕见的。而郑丽文在复电中,也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多任国民党主席略微不同的是,郑丽文在复电中对“九二共识”的历史来由进行了展开论述:海峡两岸于1992年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客观地讲,郑丽文这个论述方式与大陆论述是基本吻合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在重申“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郑丽文进一步论述: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两党应在既有基础上,强化两岸交流合作、促进台海和平稳定,为两岸人民谋取最大福祉,为民族复兴开辟宏伟前程。郑丽文提及“为民族复兴开辟宏伟前程”也是一个并不多见的信号。

郑丽文的胜选无疑为国民党注入了久违的活力,也两岸关系带来了积极信号,但要将愿景转化为现实,仍需跨越多重内外障碍。国民党内部的路线分歧便是首要考验,此次选举虽以郑丽文代表的改革路线胜出,但党内“斗争”依然残酷。建制派会不会像处理洪秀柱当年那样的方式,想方设法设障碍,也是大有可能。但这或许更会倒逼郑丽文更接地气,从基层与“白营”找补以建立权力基础,也未置可否。郑丽文是改革派,因此与白营交好也是避免被党内糟蹋的途径之一,相较于建制派倾向“大欺小”,只想收编白营,郑丽文有更高的合作意愿与动机,倾向“大让小”。然而,“大让小”考验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郑丽文只能靠个人魅力壮大基层支持度,在选举时让中央有能力为地方加分,将饼做大,才有“东西”让。如何凝聚党内共识,形成统一的两岸政策话语,将直接影响其政策执行力。

郑丽文发起“党外在野大联盟”。(facebook@党外在野大联盟)

当然,外部压力同样不容小觑。民进党当局绝不会坐视两岸交流回暖,很可能通过“反渗透法”等工具进行阻挠,甚至以“抹红”战术攻击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这些都将成为两岸关系向前推进的绊脚石。而美国对台海局势的干涉从未停歇,而郑丽文此前“亲美友日”的倾向及可能拜会日本右翼政客的表态,也曾引发大陆方面的警惕。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维护两岸核心利益与处理外部关系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挟洋自重”的误区,考验著她的政治智慧。

更深刻的挑战在于台湾社会认知的重塑。民进党多年的“去中化”教育已对部分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造成扭曲,要让“两岸同属一中”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让“和平合作”取代“战争恐惧”成为社会共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郑丽文不仅要推动制度性交流,更要通过精准的话语传播与民生政策,让台湾民众切实感受到两岸合作的红利。

郑丽文的当选只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序章”,而非“终章”。她的政策能否持续推进,能否突破内外阻力实现实质性成果,仍需时间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当选为陷入僵局的两岸关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让我们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