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怎么应对内外挑战?四中全会释放关键信号
影响中国未来5年发展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已经闭幕。与五年前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相比,以“十五五”规划为主题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新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述,既进一步突出科技、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又提出五年前所未有的“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的新表述。本次四中全会公报再次重申十九大确立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在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考虑到2015年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经在10年时间让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水平和制造业实力大幅提升,在许多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若未来10年能如郑栅洁说的那样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届时中国无疑将成为美国难以“卡脖子”的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过去一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在内部和外部都开始出现干扰因素。在中国内部,民粹民族主义开始流行,不少人已经偏离中国内外政策,转而变得盲目自大,总幻想着中国四面出击,甚至不惜像给国民带来深重苦难的秦皇汉武那样让四海宾服、万邦来朝。在中国外部,出于复杂的地缘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因素,美国对华遏制、围堵的面向不断挤压合作交流的面向,中美博弈呈现常态化、长期化趋势。
2022年美国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台事件在海峡两岸所激起的政治风浪,既说明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企图,又折射出中国社会内部日渐升温的民族主义情绪。不过与当时中国舆论场所呈现的浮躁情绪形成反差的是,中国决策层展现出不可低估的战略耐心和政治定力,从而让佩洛西访台事件有惊无险。在这背后,其实是海内外许多人经常忽略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国家发展大局和现代化事业而采取的埋头实干、办好自己的事情、久久为功的务实态度。
2022年6月《人民日报》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一文中认为:“应深刻认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向上发展的国家来说,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归根结底属于外因,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能不能在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要看内因,看我们能不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该文重提当年邓小平说的“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认为“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的强大实力”,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就不可能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
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的民粹民族主义声音既背离中国政府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不利于国家发展大局和现代化事业。中国依旧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美国的围堵和遏制固然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但不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中美之间的博弈不会毕其功于一役,两国在较长时间内仍将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最终能决定两国竞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各自综合实力和人心向背。可以说,中美竞争归根结底是发展和治理的竞争,谁能有效解决内部问题,谁能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团结人民,谁便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次四中全会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邓小平时代提出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展现出中国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除此之外,中国决策层定义的2035年目标还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以今天中国的现实来看,这样的目标非常宏大,十分艰巨,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进行重大的改革创新,但如果能顺利实现,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届时既有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又能冲破美国的围堵和遏制,完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再次说明,时代早已不同,中国不会像一些民粹民族主义者所错误幻想那样复制秦皇汉武的故事,不会重蹈西方殖民主义的覆辙,而是一如既往主张和平发展路线,寄希望通过办好自己的事情、发展自强为应对内外挑战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