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预示中国进入关键时期 未来5至10年不同寻常
10月23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公布。尽管不少人都在关注全会将中央军委纪委书记张升民(张升民)增补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但全会主题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考虑到五年规划在中国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而现在距离习近平在十九大确立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只剩下10年时间,分为“十五五”规划、“十六五”规划,故本次四中全会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既关乎未来五年发展,又会影响2035年的目标。
现代化目标是鸦片战争以来历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愿望,1949年的革命建国让现代化理想有了落地的初步条件,1978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现代化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正轨。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曾提出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实现温饱、小康之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2年十八大以来,新上任的习近平在重塑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同时,不仅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而且提出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据本次四中全会公报的描述,“十五五”时期中国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与五年前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相比,本次四中全会公报新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述,进一步突出科技、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本次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是五年前所未有的新表述,显示出今后治理的新变化。
应该看到的是,无论“十五五”规划目标还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都是颇具挑战。比如,四中全会说的“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既是回应近些年来美国发起的科技围堵,又是根植于中国内在的发展逻辑与梦想。再如,四中全会再次重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于目前人均GDP大约1.3万美元、仍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的中国来说,是难度很大的目标。
当前中国有不少企业和民众对未来缺乏信心,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四中全会公报显示中国决策层有信心去推进邓小平时代提出的发展目标,释放出敢于直面复杂形势、持续接力、久久为功的信号。
四中全会公报一方面认为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另一方面重申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其实是中国决策层长期坚持的分析形势的“两点论”:既说透问题,又把成绩讲够。
在这背后,其实是1949年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形成的注重中长期利益、办好自己的事情、保持政策延续和政治定力的面向。正如四中全会公报所说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现实情况错综复杂的超大型国家来说,现代化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接力、久久为功。这与现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治理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鲜明反差。当然,中国需要努力平衡短期和中长期利益,需要努力回应民众的新诉求。
总而言之,通过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可以发现,中国治理依旧保持强大定力,能在内外复杂形势下坚持既有路线和数十年前确立的发展目标。尽管中国仍有诸多挑战亟待化解,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治理所具有的稳健、持续接力、久久为功的面向是外界理解中国发展的一把钥匙。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非常宏大,尤其是如果考虑到当前中国不少人信心不足的现实和美国的围堵压力,能否顺利实现目标,既关乎中国国运,又关乎中国能否通过和平发展来化解美国围堵压力。现在距离2035年目标只有10年,“十五五”时期是关键时期,未来5至10年的中国发展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