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离世 中国需要给人希望的好校长和改革家
提起世人心中的好校长,相信人们会想起英国作家J.K.罗琳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邓布利多,会想起一百多年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1月7日离世的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许多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学生心中,便是一位类似于邓布利多、蔡元培那样的好校长。
以中国之大,当过校长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像刘道玉那样被许多人誉为“当代蔡元培”、教育家的校长少之又少。一个人身居高位的时候受人追捧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一个人在离任或被免职后仍能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则非常少见。刘道玉早在1988年就被免职,但30多年以来,他被许多人誉为永远的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生于1933年,1953年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1962年赴苏联留学,后来回武汉大学任教,经历文革造成的破坏。1977年刘道玉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恰逢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决心在教育和科学方面进行拨乱反正。当时刘道玉参与筹办邓小平著名的科教座谈会,在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定中发挥推动作用。从那时开始,刘道玉致力于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广开学子之路。
1979年刘道玉再次回到武汉大学任职,1981年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直到1988年被免职。担任武大校长的七年是刘道玉一生中除了推动恢复高考之外又一个高光时刻。在当时中国已经启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具有改革精神的刘道玉积极塑造开放、独立、平等、包容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开一时风气之先,让他成为当时乃至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受世人认可的校长之一。
刘道玉是一位主张和积极践行爱的教育的校长,他思想开明,善待教师和学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今天在中国广为人知的著名学者易中天,当年在武汉大学读书期间,正是因为刘道玉的帮助而改变一生。当年还是社会青年的野夫通过刘道玉推动的插班生制进入武汉大学,从而有了走出深山、成为著名作家的机会。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李国民当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正是因为刘道玉力排众议的批条和雪中送炭的资助才改变命运。在当时整个社会处于破旧立新、冲破禁锢的时刻,刘道玉以锐意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为许多人打开一扇扇命运的大门。
1988年被免职后,刘道玉仍旧关心教育,倡导爱的教育,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创新和健康发展。他对困扰中国的学术腐败问题痛心疾首,认为“官学不分是学术腐败的病灶”,主张从源头上惩治学术腐败,提出“必须改革遴选大学校长的办法,把管理能力强的教育家选拔到大学的领导岗位上,并实行职业化的领导体制”。
刘道玉的一生与武汉大学、中国教育紧密相连,他的开明、勇敢、担当、改革精神让他成为许多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好校长、教育家。这再次说明一个好的领导或好的精英对于一个机构、一个领域乃至一个社会具有不容忽视的正面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便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明。正是30、40多年前一批批开明精英人士的锐意改革,中国才快速走出文革的阴影,让数亿人摆脱贫困。今天的中国处于新的历史时期,有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旧突出,有的新问题妨碍国家健康发展,大学仍旧需要像刘道玉那样的校长,国家仍旧需要开明、勇敢、务实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