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中国的和平发展决心
连日来,因为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打破多年以来的政治默契与模糊,将假设中的台海冲突与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相联系,企图扩张战争权利和军事力量,招致中国的强烈反应和实质反击,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一时之间,大量中国人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痛苦历史记忆被再次唤醒,其中不少人开始担心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数十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造成3500万中国人伤亡,堪为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灾难之一。然而多年以来,相比于对纳粹罪行有较多反思、有着“华沙之跪”的德国,同为二战始作俑者的日本,不仅总是刻意淡化、回避侵略战争的责任,未能彻底反思军国主义的罪行,多次在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上主动挑起争端,而且企图通过扩张战争权利和军事力量来冲破宪法的约束和破坏二战后的世界秩序。
高市早苗正是其中的代表,本就惯于回避历史基本是非曲直的她,刚上任不久就打破政治模糊,拿台湾问题刺痛中国,怎么可能不引起被日本伤害极深的中国的不满?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道义和理想令人向往,二战结束以来,和平早已是举世公认的价值,但无论一战、二战的惨重历史教训还是俄乌战争、以哈冲突的爆发,都反复说明空喊道义和理想是不能抵达和平。今天的世界仍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丛林法则和实力原则,屡屡破坏世界秩序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和发起战争的俄罗斯都是最直接的例证。高市早苗的冒进言行和日本多次在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争端的事实说明,中国不能不警惕日本再次被激进右翼推向军国主义的风险。历史早已证明,和平与正义只有以强大实力为基础,才能真正长久可持续。
然而在中国应该精准反击高市早苗,防止破窗效应的同时,不可低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需要威慑日本激进右翼,要努力维护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但同样需要考虑国家发展大局,要清醒认识到什么才是中国最重要的事情。
早在邓小平时代启动改革开放的时候,哪怕面对当时仍旧令人忧虑的冷战格局,中国依然认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通过办好自己的事来应对内外挑战。从那时开始,中国便已确定现代化目标。不久前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申邓小平时代提出、十九大提前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大目标,展现出久久为功的态度。若中国能顺利实现现代化,势必能和平化解美国围堵,彻底打破日本激进右翼的幻想。
2022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的《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认为:“应深刻认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向上发展的国家来说,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归根结底属于外因,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能不能在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要看内因,看我们能不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该文重提当年邓小平说的“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认为“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的强大实力”,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就不可能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
国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行船,一时一地的纷争固然不可大意,但最终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过去一些年,无论是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的菲律宾,卷入萨德反导弹事件的韩国,还是率先禁止使用华为5G设备、以新冠疫情为借口对中国发难的澳大利亚,中国都在进行反击的同时保留转圜空间,既为后来两国关系的峰回路转准备条件,又是为了着眼于长远,以时间换空间。目前中国距离2035年目标依旧有不容忽视的差距,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待大幅提升。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国依旧迫切需要和平发展时间,需要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
最近纽约时报中文网一篇文章《美国正在给自己“挖坑”》写道:“在一片混乱中,本届政府单方面对美国亲手建立的全球秩序展开了彻底破坏——威胁发动侵略、滥用惩罚性关税、近乎抛弃长期盟友。相比之下,中国的回应大多是坚定维护现状。局势出现惊人逆转:如今执意触发修昔底德陷阱的,似乎是美国而非中国……随着美国的霸权地位日渐衰落,如今它面临着一个抉择:要么以受尊重的伙伴身份,与新兴国家携手构建一个更公平的新型多极世界;要么执意追求通过霸权统治获得的、代价高昂且脆弱不堪的权力。特朗普选择了后者,而中国似乎选择了前者。哪条道路通向和平与繁荣,哪条道路终将走向毁灭,历史已经告诉我们。”
改革开放以来的和平发展,让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数亿人摆脱贫困,国家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幅提升。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后一些年是中国发展科技、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中国对外工作要保持分寸,要着眼于大局,要防止被过度消耗宝贵资源。只要中国不断发展自强,努力提升国家治理的民主、法治、开放、公平程度,相信等到实现现代化那一刻,有超强实力而又珍惜和平的中国会给世界带来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