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特朗普通话后 高市早苗会退多少?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围绕“台湾有事”的中日风暴延烧多日后,习近平与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通话终于在24日登场。

虽说关于“谁主动致电”的问题,似乎成了中方与外媒之间的罗生门,但整体来说,美方应是有意降温风暴,所以特朗普又特别在通话后致电高市早苗,并称自己与习近平讨论了俄乌战争、芬太尼和大豆等议题,且已接受习近平邀请于明年4月访问北京,而习近平将于明年晚些时候访美。

显然,特朗普有意维系“习特会”的外交能量,正如更早之前与普京(Vladimir Putin)的阿拉斯加峰会、以及近期在欧俄乌之间斡旋的停火协议,特朗普都希望对外传递一个讯息:自己是唯一能“搞定中俄”的伟大领导人。

而从日本当前动作来看,特朗普如果真有向高市早苗进行“劝说”,虽然火候可能稍嫌不足,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

2025年11月25日,日本东京,首相高市早苗在官邸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通电话后接受媒体访问。(Reuters)

日本希望“折衷”

首先是围绕“台湾有事”的立场。

11月25日,针对公明党魁斋藤铁夫向政府提交书面质询,询问政府是否仍完全坚持其早前有关所谓“台湾有事”的立场,高市政府便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以书面回应。

而书面回应指出:“判断某一情况是否构成存亡威胁,将结合政府掌握的所有信息,并考虑具体情况,客观理性地作出判断。政府的立场不变,认为无需重新审查或考虑。”此外回复又指:“高市首相已多次明确表示,政府的立场没有改变。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不仅关乎我国的国家安全,也关乎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日本一贯的立场是,希望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对此公明党魁斋藤铁夫表示:“这一决定意义重大。这是内阁决定的政府立场,意义重大。政府必须持续向国际社会详细说明,其政策并没有改变,政府的立场和解读并没有改变,这一点意义极其重大。”

这一发展的重点在于,原本风波开始之初,高市曾在10日就“台湾有事”发言解释称:“对于设想特定情况,在这个场合表态希望谨慎。”同时指出,对于表达见解称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一事,“不准备作为政府统一见解来发表”。但25日的发展,显然是内阁已经形成统一见解,不过或许是经过特朗普劝说的缘故,整体立场似乎较为后撤,也就是高市本身虽然没有撤回发言,却由内阁替她进行一定程度的“折衷”与缓颊。

2025年11月25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早前发表“台湾有事”言论,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日本有民间团体晚上在首相官邸前举行抗议集会,有人举横额要求不要挑起中日战争,示威人士不断叫口号,要求高市早苗撤回其有关台湾的言论。(X@cosmiclumiere)

而有关其他再军事化的部署与议程,包括修改“无核三原则”等,目前还没有改易迹象,不过日方似乎也有意“缓颊”。

例如与那国岛的导弹部署计划,此前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曾亲赴视察,并被中国外交部在11月24日批评刻意制造地区紧张,动向极其危险。不过小泉25日出席内阁会议后向传媒发表讲话,称计划部署的中距离地对空导弹,是针对攻击日本的战机或导弹的防御设施,而不是用于攻击其他国家。

小泉同时指出,有关导弹在日本各地都有部署,并且重申这不会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温。他强调日本将向其他国家明确表示,日本加强国防能力,同时坚守专守防卫原则,不会改变日本作为一个爱好和平国家的路线,而日本亦有意继续与中国军方保持沟通。

显然,虽然与那国岛导弹部署计划未改,日方措辞却有所柔化。只是问题也就如同高市针对“台湾有事”的发言,折衷当然意味有所反应,但这种反应能否平息事态,恐怕就是另一件事。

驻日本大使吴江浩称,宣扬“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鼓噪“保卫台湾”,就是在侵犯中国主权。(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网)

高市“底气”何在

不过如果光就高市为何“只退一点”来看,其实不乏现实原因。

首先就是高市本身至今的高支持度,让其没有必须迅速平息事态的迫切感,甚至可能形成另一种趋势:如果撤回言论或许会被视为软弱表现,反而导致支持度雪崩。

以共同社17日公布的民调为例,针对“台湾有事”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调查结果,在60岁以上高龄群体中,“反对”加上“倾向于反对”总计占52.5%,高于“赞成”的39.9%。30岁以下年轻群体与40至50多岁中年群体中赞成派居多,分别占58.7%和52.1%。显然,高龄群体明显反对,年轻与中年群体则赞成居多。

这种分布基本符合选前各方一大重点观察:高市早苗吸引到许多年轻人支持,且年轻人大多不认为高市的强硬路线有问题,甚至更多是因高市“敢冲”的个人魅力而选择支持。换句话说,如果高市真的应中方要求撤回发言,可能反而得罪票仓。

再来,在高市内阁支持度高涨的背景下,即便自民党朝小野大,在野党也完全没有提不信任案、触发重新大选的底气,甚至相反:如果高市当前支持度持续,其完全有底气在明年提前大选,有机会逆转自民党朝小野大的尴尬现状。基本上,这或许也是高市搅动这次风云的原因之一,以及为何自民党除了石破茂外的多数政要,都选择与高市早苗站在一起的关键。当然,面对中国持续的经济放血,这种高支持度是否能一直持续,必须打上问号。

2025年11月19日,共同网指中方通报日方暂停进口日本海产。有日本水产加工商表示,在中方2023年8月因福岛核污水排海实施进口禁令前,曾每年向中国出口200吨冷冻扇贝。该公司已向中国申请重新注册其加工设施,这是恢复出口的必要条件,目前正在等待批准。然而,该公司对禁令的再次实施感到无比失望。(网络图片)

但更关键的,是美日同盟的军事升级也确实符合美国的印太布局,而这同样是高市早苗的“底气”之一。尤其进入“特朗普2.0”,从这次特朗普访日签署造船协议,以及日本近期首次向美国出口爱国者来看,美国显然有意发挥日本的军事战略资源,强化美日同盟实力,既减少美国的战略透支,更激发日本的战略潜能,让东京能更好配合、支援美国的区域战略调整,同时参与对华战略博弈。

确实,高市早苗这次发言打破惯例,但从更宏观的脉络来看,“台湾有事、日本有事”原本就是安倍之后历任首相心照不宣的默契,且对美国来说,日本也必然要在对华围堵扮演角色,尤其是台海议题。正如3月美国国防部顾问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在出席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时所说,“台海有事”时,美国介入可依靠的重点国家,就是日本而非其他。

正因如此,不论这次高市早苗越界究竟是美国授意较多、又或是她个人先斩后奏的政治暴冲,美日同盟升级都是高市早苗的冒险“底气”,否则便不会在“台湾有事”发酵后,还迅速抛出修改“无核三原则”、提升自卫队地位等说法。说得更直接,即便高市早苗“尾巴摇狗”,也是算准了美国不至于全盘反对,这点从美国驻日大使、国务院的陆续发声,便也可见端倪。

当然,特朗普既然开口,日本便不会毫无反应,后续究竟如何发展、高市早苗又会“退多少”、是否真的撤回发言,都还有待观察。只是在美日同盟军事升级成为现实的背景下,战术服软恐怕很难解释为战略后撤,即便这次中日风暴平息,美国对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的持续武装也不会停下,尤其日本已预计要在2026年底前完成修订“安保三文件”。在可见未来内,印太恐怕都是一片军工崛起的景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