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武统台湾?赖清德错在哪里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11月26日,赖清德宣称,为了应对大陆当局以2027年为武统台湾的节点,故提出一项400亿美元的特别军事预算,将用来采购大量的美国武器。这是继最近力挺激怒中国大陆的日本高市早苗政府之后,赖清德当局再度刺激大陆。

自2016年蔡英文上任以来,以反复渲染大陆的威胁来获取选票、收缩台湾社会的自由民主空间、联合美日制衡大陆、推行“去中国化”政策,便是民进党当局的一贯策略。2024年赖清德上任之后,在蔡英文政策基础上更进一步,屡屡刺激大陆,不断推升两岸关系失控的风险。在此过程中,两岸关系日益从马英九时期的和平稳定与密切交流状态一步步坠落至蔡英文、赖清德时期的冰冷、僵持状态。

本次赖清德宣称大陆当局以2027年完成武统台湾为目标,提出400亿美元的特别军事预算,无疑会再次刺激大陆,加剧两岸对立风险。赖清德说的大陆当局以2027年完成武统台湾为目标,既缺乏可靠的证据,又是对大陆政府两岸政策的扭曲。

10月31日,赖清德主持陆军装甲第584旅联兵三营换装M1A2T坦克成军典礼,并检阅部队。(影片截图)

但凡愿意冷静下来分析大陆政府的两岸政策,不难发现,大陆对台工作仍旧以和平统一为首要目标,武统只是最后时刻不得已的选择,主要是为了威慑台独,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但民进党总是刻意将大陆政府针对台独的威慑夸大、渲染、扭曲为针对台湾的威胁,从而恶化本就紧张的两岸关系,压缩两岸关系的转圜空间。

无论站在大陆视角还是台湾视角,都不能不承认的是,若从两岸人民共同的福祉出发,台湾问题的理想解决是需要时间,若一再恶化局势,升级对抗,容易适得其反。

对于大陆而言,无论是出于同胞情谊、和平价值还是考虑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大陆都会尽可能追求和平统一。这正是2022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台时候大陆保持克制的原因。对于台湾而言,目前主流共识是维持现状,若想达到目标,最主要前提是两岸和平。只有和平,两岸才不至于滑向大陆不愿看到、台湾不能承受的危险境地。简言之,和平是目前两岸最大共识。

2022年佩洛西打破中美多年以来的默契,执意访问台湾,一度造成台海局势紧张。(蔡英文IG)

那么,怎样维持和平?大陆最高目标是和平统一,最低要求是不能台独,介于二者之间的目标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多交流多合作。这意味着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两岸若想保持彼此都希望的和平,除了大陆要保持清醒和理性,要节制民粹民族主义之外,台湾社会要努力约束台独冲动,要积极而又务实地与大陆交流合作。孟子说的“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依然适用于今天的两岸。

然而遗憾的是,赖清德想的不是尽快让两岸关系止跌回升、重回和平稳定状态,而是一如既往地渲染大陆威胁和强化军备。这看似能提高台湾的军事力量,但在两岸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下,除了激化矛盾,引起大陆的警惕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从现实主义视角来看,赖清德的行为是在拿2300万台湾人民的福祉作为赌注。

赖清德为何要冒险?一个合理解释是,他有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以至于他的执政受信念驱使,而忽略现实的复杂。观察赖清德过往言行,他有两个执念,一个是台独,另一个是被他窄化为选举的民主。因为台独执念,所以他不惜多次刺激大陆;因为民主执念,所以他总是将原本复杂的大陆和台湾关系高度简化为威权和民主的二元对立,既忽略威权和民主之外两岸各自的多重面向,又是在压缩对于两岸相处至关重要的和平与交流空间。被赖清德忽视的是,他习惯于挂在嘴边的台湾民主既有赖于两岸和平,又因为他重演陈水扁的少数派当选故事而被再次扭曲。

与当年陈水扁一样,赖清德当选的得票率不过半。(资料图片)

富有洞察力的德国思想家韦伯(Max Weber)提出过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前者侧重出发点和动机,后者顾及行动的后果,二者之间,有时会存在矛盾。政治人物的信念未必会带来期望的结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酿成错误。在韦伯看来,真正称职的政治家应该有效结合看起来矛盾的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韦伯写道:“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就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唯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造就出真正的人,能够担当‘政治天职’的人。”以此来看,赖清德显然过于侧重信念伦理,而忽视责任伦理。政治人物不是活在海市蜃楼之中,而是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之中,只有保持灵活、务实,才能给人民带来福祉,否则容易犯错。

台海一度被英国《经济学人》称为“地球上最危险地区”,为了防止最坏结果,两岸都应该充分考虑现实的复杂,相互理解,务实地开展交流合作。然而赖清德在过于强烈的信念或意识形态的驱使下非但忽视与大陆的沟通与和解,而且屡屡刺激大陆,让台海两岸的转圜空间日渐缩小,面临本可避免的风险。这正是大陆基于国家发展大局要审慎应对、台湾基于和平与民主要努力约束的赖清德的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