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能力|5岁前为黄金期 家长必知各阶段训练自制能力方法

撰文: 阿言
出版:更新:

自制能力|孩子有时会难以“坐定定”,不爱跟从规矩,一遇挫折就会哭闹不停,其实这些表现与“自制能力”有关。自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培养的。幼儿在6个月至5岁正是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应逐步培养自制力和耐性。以下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分享提升自制能力的方法。

自制能力是“执行功能”中的其中一个核心能力。自制能力指的是孩子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调节情绪,控制冲动。如果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在面对诱惑或挫折时就能够保持冷静,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被情绪主导。他们能够专注学习,遵守课堂秩序,也能有好的社交技能。

自制能力是随着脑部发育、生活环境逐渐形成的,并非与生俱来。幼儿在6个月大至5岁的时期,大脑前额叶迅速发展,正是培养自制能力的黄金阶段。

不同年龄阶段培养自制能力方法

6个月至1岁:建立规律感、等待概念

在6个月至1岁的时期,婴儿未学会控制自己,但他们可以从生活中开始感受基本规律,并建立“等待”的概念。家长可在生活中安排固定的作息规律,并设计一些要短暂等待的情境。婴儿能透过这些重复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即使有需求也未必能立即被满足,而是要稍作等待。

.建立固定作息:可以定时喂奶和哄睡,让婴儿感受到生活是有节奏的。当他们有规律感,就可以减低焦躁和不确定感。

.设计短暂等待情境:冲奶粉时可以讲:“妈妈准备紧,你等一等就有㗎喇。”即使婴儿未能听懂,但仍能透过重复的语气明白要等待。

.在安全环境探索:家长可以放下玩具,让婴儿伸手拿取,透过等待来训练耐性。

1至2岁:订立简单规则、安抚情绪

踏入幼儿期,孩子的自主性开始萌芽,同时也容易冲动行事。家长可以在这阶段开始订立简单的规则,并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冷静,安抚他们的情绪。

.订立简单规则:在日常中加入简短而重复的规则,例如吃饭前先洗手、玩完要收拾玩具。幼儿能借此学习行为是有先后次序的,并且要遵守规矩。

.用语言标签情绪:幼儿哭闹时,家长可以用语言帮他们标签情绪:“我知你好唔开心,因为你攞唔到个公仔。”当孩子认识并能够分辨自己情绪后,才能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调节不同的情绪。

(photoAC)

2至3岁:延迟满足游戏和角色扮演

这是幼儿强化自制能力的黄金期。这时幼儿已掌握基本的规则,可以开始练习延迟满足,透过短时间的等待来训练耐性和冲动控制。

.延迟满足游戏:家长可以偶尔与幼儿玩“等待”的游戏,例如孩子拿到一粒饼干后,如果能够忍耐半分钟,就可以得到第二粒饼干。一开始等待时间要设得较短,如10秒至半分钟,等他们成功后,才逐步延长时间。

.角色扮演:可以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例如幼儿扮演医生;家长扮演病人,孩子要等病人讲完病征才可以回应,让他们学会等候和轮流,并克制冲动。

.动作控制:与孩子玩“红灯绿灯”的游戏,如果是红灯就要停下;绿灯就可以通行,借此提升孩子的自制力和专注力。

3至4岁:规则理解和转换情绪

这时期的孩子已经能理解较复杂的因果关系,能进一步学习调节情绪和控制行为,逐渐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说故事代入角色: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读绘本故事,观察故事角色面对不同的情境有甚么感受以及怎样控制情绪,例如角色在不开心时会深呼吸,并与父母倾诉。孩子会代入故事角色,自然就吸收并学习这些方法。

.情绪转换技巧:孩子闹情绪时,家长可以用不同技巧引导他们转移注意力,例如陪伴孩子一起慢慢数到十,或者鼓励他们把感受画出来。这样孩子就能在情绪高涨时找到出口,学习用温和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

.建立责任感:可分配简单的小任务给孩子,例如帮忙派筷子、派纸巾。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亦能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耐性和规律,同时建立责任感。

4至5岁:训练自我调节、合作学习

孩子到学前阶段,语言能力大幅提升。这时父母可以训练他们用“说话”和“思考”来调节行为。

.自我对话:家长可以教孩子说:“我可以等”、“我唔需要即刻攞”,助他们透过内在语言来加强自控能力。孩子能借此理解,自己能够控制想法和行为。

.思考结果:日常中不用急著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可以尝试引导他们思考后果,例如问:“如果你唔收好玩具会点?”让他们开始承担责任,明白每个选择都伴随著相应的结果,学习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轮流合作:可多让孩子玩棋类游戏和团体游戏,他们在游玩过程中需要遵守规则,并要轮候等待,能巩固他们的自制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