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狠批婴幼儿嘈吵不应搭飞机外出!妇产科医生斥厌童风气不可长

撰文: 阿言
出版:更新: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不时都会看到一些贴文在讨论幼儿、儿童在公众地方的行为,例如幼儿在乘坐飞机时不停哭闹,儿童在餐厅闹脾气干扰其他食客。近年针对儿童行为的讨论屡见不鲜,人们会期望父母管制孩子的行为,不要对旁人造成影响,更有人认为父母无法控制孩子行为就不要带他们外出。台湾的妇产科医生苏怡宁近日就厌童现象发表看法。

厌童网民将生理现象说成道德缺陷

台湾妇产科医生苏怡宁最近也参与“厌童现象”的讨论,在社交平台的贴文底下留言,以及Facebook个人专页发表对厌童现象的看法。他表示网络上一直有人抱怨父母不应带会吵闹的婴儿、小孩出门,仿佛婴幼儿就是社会的噪音制造机。

不过,婴幼儿哭泣只是他们唯一表达需求的方式,他们乘坐飞机时,可能会因气压、耳鸣及环境陌生而哭泣,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家长已经尽全力安抚孩子。

但是,不少人都会将小孩的生理现象说成是道德缺陷,归咎于父母没有公德心,放任小孩哭,更会怪责家长不能控制孩子就不要带他们坐飞机、外出。他指出这些人是“站著说话不腰疼”,没有理解别人的处境。

(Freepik)

儿童有权利参与社会生活

苏医生点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就代表会遇到不同年龄的人,大家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咳嗽、讲电话等。他认为如果只接受安静的环境,就应该留在私人的空间。

他引用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全世界都有共识,儿童有权利参与社会生活,有权利被包容和尊重,不可以因为年龄而被排除在公共空间之外。这是普世价值,儿童有权利参与社会生活,不应因个人的耐噪程度而剥夺儿童的权利。

厌童风气是从众效应 此风不可长

他更直言有些人逻辑荒谬,觉得生小孩就是“低能”,对此他直言不讳:“所以你的意思是你妈生下你,你妈就是白痴?”,他表示这些人没想过自己小时候也是别人的噪音,但他们却不会换位思考。他认为出现厌童风气不是父母和小孩的问题,而且批评的人看不见小孩是社会的一部分,也不愿意包容,更指厌童风气就是互联网上的从众效应,此风不可长。

“所以说到底,这不是婴儿的问题,也不是父母的问题,而是厌童这种态度。看不见小孩是社会的一部分,忘了小孩才是社会的未来,如果下一代不能被包容,那这个社会才真的会变得很低能。”

“小孩不是噪音;小孩不是累赘;小孩有存在公共空间的权利,而社会有义务去包容”

家长深有同感 表示外出有压力

苏医生的这则贴文引发大众关注,不少家长都留言表示同意,指出成为父母之后才发现原来社会环境对孩子非常不友善,也有人认为这些厌童的人没有同理心,明明自己曾经都是婴儿、小童,都曾经有过成为别人噪音的时候。部分家长亦分享现在带孩子外出会有压力,生怕吵到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