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至少食用两份鱼!研究指多吃海鲜 孩子更愿意帮助/安慰他人

撰文: 林荺晞
出版:更新:

行为发展|不少海鲜都有鱼刺,甚至需要自行剥壳,导致部分小朋友抗拒食用。不过,近日有研究发现,小朋友经常摄取海鲜,有助增强小朋友的“亲社会行为”,例如更愿意帮助他人、分享或安慰他人。

《欧洲营养学杂志》发表研究,调查7岁儿童的海鲜摄取量与其神经发育之间的关系。研究一共追踪了8276名儿童,主要透过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儿童的海鲜摄取量、智商及SDQ行为得分(即情绪困难、行为困难、同侪困难、亲社会行为等评分)。其中有5969名儿童参与了关于海鲜摄取与8岁时智商的分析、以及有6819名儿童参与了海鲜摄取与9岁时SDQ行为得分的分析。为进行分析,研究团队将海鲜摄取量分为三大类:不摄取、每周摄取1-190克和每周摄取大过或等于(≥)190克。

儿童摄取海鲜有助增强“亲社会行为”

研究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作为评估指标,即评估儿童会否作出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例如愿意帮助/分享/安慰他人等行为。

结果发现,海鲜摄取量较高的儿童在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会比起其他儿童较优秀,当中每周摄取较多海鲜(≥190克)的儿童,在7岁和9岁时的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会更高。每周摄取0克海鲜的儿童,在7岁时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欠佳的风险会增加35%,在9岁更会增至23%。而每周摄取海鲜不足190克的儿童,在7岁及9岁期间,亲社会行为得分欠佳的风险分别会增加25%及30%。

儿童每周至少食用两份鱼 助发展认知功能

研究团队分析,鱼类和贝类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二十碳六烯酸(EPA)为人体其中2种特别重要的脂肪酸,这两种营养素对认知功能和发育至关重要。此外,海鲜中的碘、硒同时能够促进儿童的神经发育和情绪调节,有助于改善亲社会行为以及整体行为表现。研究团队基于营养科学咨询委员会(SACN)2004年发布的报告,建议儿童每周至少食用两份鱼,其中至少一份为油性鱼。

相关文章:儿童饮食|摄取Omega-3该吃哪种鱼?“这鱼”比三文鱼含量多近2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