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头重脚轻、冒汗恐“低血糖症” 餐后四小时需注意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需按时服药并注意血糖波动,但研究指出,仍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曾经历“低血糖症”的困扰¹。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提醒,患者在饭后四小时内需格外留意低血糖情况。以下是三项应对及预防低血糖状况的小贴士。
餐后血糖反应因人而异 血糖波动不应“靠估”
糖尿病患者对不同食物的血糖反应有所差异,血糖值波动不可“靠估”。餐后低血糖通常在进餐后四小时内出现。
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丁昭慧举例说:“即使是同一款食物,例如一碗鱼蛋粉,在不同餐厅进食,血糖反应也可能不同。”丁医生续指,有些患者因担心血糖失控,陷入餐后焦虑,甚至“靠估”而过量服用降糖药物,导致低血糖症状。
加拿大一项研究显示¹,在500多名受访的糖尿病患者之中,超过一半人都曾经历不同程度的低血糖症状¹,严重时可引发心跳加速、头晕、疲倦甚至昏厥³。
糖尿病患者在餐后2小时理想血糖值应 <8.0 mmol/L,血糖值若介乎8.0 mmol/L至10.0 mmol/L 属普通,超过12.0 mmol/L 属欠佳²。对于大部人来说,如果血糖低于3.9 mmol/L 即属急性血糖过低²。急性血糖过低症状包括呼吸急速、有恶心、呕吐、剧渴现象、并引致神智不清或昏迷情况,需要尽快送院医治。
应对及预防低血糖贴士(一)15-15法则
如遇低血糖症状轻微时,糖友可以尝试用“15-15法则”来帮助纾缓症状;做法是先摄取15克碳水化合物,等待15分钟后,再次测试血糖值是否已回复到正常范围之内。如果血糖水平仍然偏低,可以重复以上步骤。以下是一些含有15克糖份量的食品例子:半杯果汁(1杯为约230毫升)丶半杯汽水(无糖或低糖汽水不适用)丶1汤匙砂糖丶1汤匙蜂蜜。
应对及预防低血糖贴士(二)使用智能手机APP记录血糖数据
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出³,配合连续血糖监测仪及使用智能手机APP来记录和监测血糖,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更有效管理病情。
丁医生指出,日常的血糖监测不仅是患者的自我提示,还是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例如,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需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若仅在覆诊时才发现血糖异常,而缺乏日常数据,医生将难以准确调整药物或剂量。
应对及预防低血糖贴士(三)制定与“糖”共存的进食时间表
要避免出现低血糖状况,其中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确保自己维持一个定时进食的时间表,让身体可以适应及平衡胰岛素使用和血糖水平。
借由智能手机APP长期记录血糖数据,糖友可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模式,选择既喜欢又不会对血糖造成过大负担的食物,减轻控糖压力与焦虑感,与“糖”共存。丁医生提醒,只要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按时服药,糖尿病人的生活可与常人无异。
“智慧控糖 健康启航”罗氏之友健康教育计划
为了提高本港患者对糖尿病管理的认知,罗氏诊断早前举办一项活动“智慧控糖 健康启航”健康教育日,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检查,由糖友分享日常血糖管理心得,并邀请医护人员分享健康新知。
以上资讯仅供参考,并不替代医疗建议。如对您的健康状况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生或其他合资格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NP-HK-00026
Reference
1. https://drc.bmj.com/content/6/1/e000503
3.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00125-024-06183-8.pdf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