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率日渐飙升 专家解构肥胖症成因 新药能治疗肥胖症、护心保肝

撰文: 浩贤
出版:更新:

世界卫生组织早于1997年已将肥胖症列为全球流行病,而根据香港卫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显示,年龄介乎15至84岁的市民中,超过一半人被界定为超重、甚至肥胖,反映肥胖症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最棘手、影响最广泛的慢性病之一。肥胖症不但影响外观,更可能导致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超过200种并发症疾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肥胖症,而我们又可以如何透过正确理解肥胖症而有效管理体重?

本文将结合香港糖尿病专科中心创始人及主席、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周振中医生的专业观点,深入探讨肥胖症的生理及社会成因,以及医学界应对肥胖症上的最新药物突破。原来,医学界已将肥胖症与高血压、糖尿病并列为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慢性病,这场挑战深植于生理基因与现代环境的转变之中,绝非简单归咎于个人意志力薄弱所致。

肥胖症的危害在于“内脏脂肪过多积聚”

周医生解释肥胖症可对身体带来的影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周医生指,肥胖的医学定义关键在于“不应该有的脂肪过多”,特别是积聚在肝脏、心脏和肠胰之间的内脏脂肪。这些多余的脂肪组织会持续分泌炎症因子和其它代谢风险物质,从根本上破坏人体血糖及血脂新陈代谢和血管功能,是导致超过200种相关疾病的“慢性病之源”。

肥胖的界定标准:BMI与腰围指标

肥胖症日渐普及的成因

周医生引用香港卫生署的统计数据指出,香港的肥胖症问题在近二十年间出现爆炸性增长。整体人口的肥胖率(BMI ≥25)由 2003-04 年的约 21.1%,飙升至 2020 年的逾 32%。其中,男性的增长尤为惊人,肥胖率由约 20% 激增至 39%,即每十名男性中就有近四名属于肥胖。此外,更严重的二级肥胖(BMI ≥30)比例亦有所上升,显示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加剧。

周医生表示,肥胖的成因是先天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先天因素:生理基因倾向

约 50% 至 70% 的肥胖者存在基因上的必然性,使他们难以产生饱足感、更容易感到饥饿,并且难以自我控制饮食行为。这是一种内在机制导致的饮食失调,患者难以单靠意志力克服。

外在因素:社会结构转型

现代都市化社会令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变得唾手可得且价格低廉,同时大幅减少了人们的活动量。此外,进食被赋予了如社交、纾缓压力、解决情绪低落等复杂的社会角色,促使人体更容易陷入不断摄取的循环。

周医生强调,造成近年肥胖人口爆炸性上升的主因正在于环境因素,而非单纯的基因或个人意志力。他指出,在短短二十年内,人类基因不可能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因此社会结构的转型才是关键。由于肥胖症的成因深植于社会、文化、经济的转变之中,由此可见,肥胖症已非单纯的医学或生理问题,而是一项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

GLP-1药物如何“骗”过大脑减重?

面对因社会转型而导致的肥胖症,医学界亦著眼于如何以更全面的方法帮助患者有效管理体重。

周医生指出,治疗肥胖症初期与其他慢性病一样,都应从教育与预防开始。然而,单纯依靠生活方式改变对于治疗肥胖症的长期成功率极低。他解释:“在临床观察中,只有极少数患者能通过纯粹的生活管理达到并维持理想的减重目标。因此,对于多数医学上被诊断患有肥胖症的人士而言,药物治疗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考量。”

周医生说:“过去几十年,曾有多种针对神经系统的口服减肥药问世,但都因安全性问题(如影响心肺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癌症和自杀风险)而最终被禁用或停产,使得医学界在肥胖症治疗上面临瓶颈。直到近年,模仿肠道荷尔蒙的GLP-1 类药物(又称GLP-1 受体促效剂)如semaglutide面世,才带来了医学上的重大突破。”

周医生表示,这类新型针剂药物最初是为治疗第二型糖尿病而开发,但其作用却不限于控制血糖。GLP-1 受体促效剂进入人体后,能作用于大脑中负责情绪和欲望的部位,从根本上直接管理我们的饮食行为,发挥出减重效果:

1. 抑制食欲与饥饿感: 大幅减少对食物的渴望。

2. 提升饱足感: 让人更早、更舒适地感到饱腹,从而减少进食份量。

3. 改变食物偏好: 长期使用有助于改变食物选择行为,避开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周医生说:“这类药物透过生物化学途径发挥作用,为患者提供一种‘内在工具’,协助他们在控制饮食的同时,仍能保留饮食所带来的社交功能,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不再只是单靠个人意志力苦撑。”

不但能有效管理体重  GLP-1受体促效剂更有护心、保肝多重效益

香港糖尿病专科中心创始人及主席、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周振中医生(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周医生又指,目前全球广泛应用且有强大数据支持的 GLP-1 受体促效剂,其革命性功用在于能够带来的效益远超体重管理本身:

功效一、体重管理:平均可减轻原体重的 10% 至 20%,效果远胜传统口服药物。

功效二、保护心血管: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史的肥胖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配合此类药物,可额外减少约 20% 的心血管疾病事件(如中风、心脏病发)风险。这是此类药物成为重要里程碑的关键。

功效三、改善代谢疾病:除了控制血糖,亦能减少心脏衰竭、延缓慢性肾病的发展。

功效四、治疗脂肪肝:对于中度脂肪肝,这类药物已有直接证据可减少肝脏的纤维化,降低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长期体重管理 — 药物以外的支援与安全防线

虽然药物能带来显著帮助,周医生仍强调,若要达致长期且安全的体重管理,单靠药物并不足够。患者必须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多元的医疗支援网络,包括医生、营养师、运动治疗师,甚至心理治疗师,才能达成持久且安全的减重效果。

周医生指出,其中营养师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不仅能为患者制定合适的餐单,亦能提供心理支持及实用的应对策略,协助患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致“量与质”的平衡。

周医生亦提醒,GLP-1受体促效剂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如恶心、呕吐),甚至罕见副作用(如胆囊结石、胰脏炎),因此医学监管不可或缺。这类药物属处方药,剂量必须由医生根据个人情况严格调整,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最后,周医生特别呼吁大众警惕滥用风险。无论是未经评估自行使用,或透过非官方渠道购买药物(可能涉及不当运送或储存,导致药物失效或变质),都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应先咨询医生,寻求最合适的医疗方案,并透过官方渠道获取药物。

(资料由周振中医生提供,此教育资讯由诺和诺德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