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就医成趋势 港深中「三栖医生」黄志浩大湾区执业 促医疗融合
随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也在加速。近年来,愈来愈多香港医生选择到内地执业,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诊疗服务,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陈星海医院”)行政总裁、全科医生黄志浩便是其中之一。
10月24日清晨,香港街头的晨雾尚未散尽,黄志浩便拎起随身公文包匆匆出发。约1.5小时后,他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陈星海医院国际医疗中心的诊室内。先乘高铁至广州南站、再转程奔赴中山——这条每周往覆的通勤路线,早已成为这位“三栖医生”的工作日常。自2023年3月起,黄志浩频繁穿梭于香港、深圳、中山三地,始终以医者的初心坚守临床一线,更以先行者的姿态,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破局立新,从定位革新到首家粤港共建三甲
回顾当初选择从香港来到中山的原因,黄志浩的答案既朴实又充满使命感。“我是我们基金会的一名副会长,陈星海医院是我们基金会创办人当年捐赠给当地政府的。”2019年,当地政府希望推动医院改革,将其交回基金会管理,黄志浩受委派承担起这一重任。
“最深刻的挑战,其实是医院的定位问题。”黄志浩坦言。陈星海医院原本以西医为主,但中医科室也颇具实力。结合国家鼓励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他与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并与政府充分沟通后,做出了一个开创性决策——将陈星海医院重新定位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这一战略定位的确立,为陈星海医院后续引入“港医、港药、港械、港式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其发展成为首家粤港共建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驶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贯通政策,让惠民举措“过河”生根
在推动“港澳药械通”和“长者医疗券”这两项标志性惠民政策过程中,黄志浩与陈星海医院扮演了关键角色。
“‘港澳药械通’对本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好政策。”黄志浩深知其民生价值。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陈星海医院不仅成为首批“港澳药械通”指定医院,还成功引进20种港澳药械,成为引进药械种类较多的医院之一。黄志浩并未止步于引入,更深入到了流程优化层面,“我们同政府提了很多意见,希望能够加快审批速度,力求让更多国际先进药械更便捷地惠及内地百姓”。
“长者医疗券”的落地则直接解决了港籍长者在内地就医的支付痛点。黄志浩解释道:“中山是侨乡,很多香港人在这里居住,政府觉得可以在我们这里尝试一下。”政策实施后效果显著,2024年,陈星海医院服务香港患者近2万人次,深中通道开通后,香港患者就诊量同比增长50%,随著长者医疗券在医院落地使用,香港长者就诊量也同比增加了252%。这组数据见证了大湾区公共服务衔接的关键进展,“北上就医”正逐渐成为港澳居民赴中山的新选择。
融合聚力,以人才流动构筑医疗新高地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人才,黄志浩深谙此理,他大力推动的国际医疗中心,已吸引了32名资深港台医生跨境执业。为留住这些优秀人才,他找到了关键解法:由陈星海基金会补足薪酬差额,让香港医生既能专注诊疗,也能参与本地医护培训。
“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引进‘港医’,更重要的是引进他们的理念和流程。”黄志浩说,香港医生定期与本地团队开展病例研讨,将标准化诊疗思维融入日常——比如给患者解释病情时,必须结合临床数据,避免模糊表述,这一做法显著提升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度。
在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上,黄志浩同样不遗余力。他推动本地医护到香港最大的外科微创培训中心——东区那打素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完整服务与康覆流程,并邀请香港理疗师来院培训,建立起标准化治疗方案。
回望走过的路,黄志浩显得冷静而务实,他将这一切视为一场需要巨大耐心的持续变革。“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希望把这个医院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医院。”如今,黄志浩的团队正与香港专家紧密合作,共同设计一套中西医协同的康覆体系,致力于将陈星海医院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