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及针剂患者多选择 掌握中重度湿疹治疗趋势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早前香港过敏协会、湿疹关注组及香港医护联盟合办了“世界湿疹日教育活动2025”,与大众分享湿疹(异位性皮肤炎)最新资讯。两位皮肤科专科医生——郑学辉医生及刘颜铭医生在活动当中深入浅出地讲解湿疹的病理、严重度界定、最新治疗趋势等,为患者带来摆脱湿疹烦恼的希望。

皮肤科专科郑学辉医生。

郑学辉医生表示,湿疹属于慢性免疫失调皮肤病,症状包括剧烈痕痒和反复出红疹,是一个由皮肤屏障受损、致敏原入侵、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及抓痒行为构成的恶性循环。

湿疹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剧烈的痕痒会严重干扰睡眠,影响患者的学业及工作表现;长期病患更可能出现社交与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郑学辉医生称,治疗湿疹著重日常保湿与皮肤护理以修复“防护墙”,以及透过医生处方药物抑制多重免疫路径,双管齐下减少发炎和痕痒。

医患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郑学辉医生强调,准确评估病情是选择合适治疗的基础,所以要先界定湿疹的严重度,以便医患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医生主要透过三大客观指标来评估湿疹的严重程度,以判断是否需要升级治疗,包括病变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身体表面积(BSA),以及研究者整体评估(vIGA-AD)。

除了医生的客观评估,患者的自我量度同样重要,自我评估工具可助患者监测病情和生活品质,包括湿疹控制问卷(ADCT)、生活品质指数(DLQI)、痕痒/睡眠/皮肤痛等级量表(NRS)及症状量表(POEM)。郑学辉医生鼓励患者积极使用这些工具,覆诊时与医生分享评估结果,以便医生更全面了解病情,共同制定Treat-to-Target(T2T)治疗策略,争取达到最低疾病活动度(MDA)。

接著由刘颜铭医生讲解中重度湿疹的系统性治疗(又称全身性治疗)。系统性治疗旨在全面抑制体内发炎反应,从根本上控制病情,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她列举多种情况,包括治疗效果不理想;症状频繁复发;生活功能受影响;病情范围与严重度;并发症,当符合任何一项时,医生及患者便应商讨加强治疗策略,升级至系统性治疗。

目标追求最低疾病活动度

皮肤科专科刘颜铭医生。

刘医生继续介绍最新的欧洲皮肤科指南分级治疗指引,该指引将治疗分为基础护理、局部抗炎治疗、光疗和系统性治疗四个阶段,逐步升级。系统性治疗包括传统免疫抑制剂,以及近年兴起的进阶治疗,包括口服JAK抑制剂和生物制剂针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特征、生活需要及治疗可及性,与病人共同订立达标目标,并选择最合适的进阶治疗方案。例如部份患者病情严重但害怕打针,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药物。

刘颜铭医生强调,治疗湿疹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最低疾病活动度”,这不仅意味红疹几乎清除,更包括痕痒接近消失或日常影响极低。她提醒患者,湿疹是一种慢性、容易复发的疾病,规范化治疗与定期覆诊是长期控制的关键,切勿中途擅自停药。最后她介绍公营和私营专科服务,以及社区的药物援助计划,如政府撒玛利亚基金的药物资助、“社区药房”的药剂服务及援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