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成立60周年 历史照片记录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变化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华社》公开了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了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变化。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选出自治机关及其领导人,标志着西藏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积极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4.2万余名四级人大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约占89.2%。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国家先后在西藏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在1984年和1994年分别建设43项重点工程、62个项目。进入新时代,国家在西藏陆续投资建成拉日铁路、拉林高等级公路等重点工程,正在推进建设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世纪工程”。

60年来,雪域高原初步建立起了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网络。截至2024年底,西藏公路总里程已增至12.49万公里;西藏开通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83条,通航城市78个;截至2024年底,铁路运营里程已增至1359公里。

+1

西藏自治区成立至今,已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在校生总数达到97万人,超过西藏总人口的1/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达11019人。

西藏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成自治区、地(市)、县(区、市)、乡(镇)、村(社区)五级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截至2024年,西藏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7231家、床位21551张,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2.5岁。

依托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西藏电力发展迅速,已形成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建成了500千伏为主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电网,未来还将推进金沙江上游、藏东南等清洁能源基地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60年来,国家投巨资兴建西藏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推广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措施。伴随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农牧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2024年,农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78元。

如今,西藏构建起以周转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干部职工、城镇低保及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32平方米。

传统的藏装以氆氇制成,随着时代变迁,材质转变成真丝、绸缎、亚麻等,但仍然保留了传统基本款式。如今,新式藏装、商务风、休闲款、羽绒服、运动装等各式风格和潮流的服饰更融入了寻常百姓家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藏先后采用“莫尔斯”电报、单边带电话以及磁石手摇电话等设备来通讯。60年来,西藏已建成光缆、卫星、网络为主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

图集|成立60周年 历史照片记录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