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PMI连五月萎缩 分析料官方年内加大投资经济“保五”
尽管中美关税休战延长90天至11月初,但中国制造业活动仍连续五个月萎缩,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仍在。
受访学者指出,今年是“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规划收官之年,预计官方会在这个重要节点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年内扩大民生投资,竭尽全力保住5%左右增长目标,同时应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
国家统计局8月31日发布最新宏观数据,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尽管比7月高0.1个百分点,但已连续五个月处于萎缩区间,也低于《彭博社》和《路透社》两份调查预期的49.5。
8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则加速扩张,从7月的50.1升至50.3,高于市场预期的50.2。
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8月份制造业PMI上升,显示景气水平有所改善。但零售、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临界点,景气度偏弱;受近期高温多雨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建筑业生产施工有所放缓,商务活动指数为49.1,比7月下降1.5个百分点。
彭博经济研究的经济师舒畅和曲天石指出,8月PMI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尚未摆脱7月的疲软,恶劣天气并非造成制造业下滑的唯一原因。7月急剧下滑后8月仅略有缓解,表明需求疲软;房地产市场低迷压力加剧,建筑业也创下新冠疫情以来最快萎缩速度。
《路透社》引述经济师指出,中国不仅房地产行业低迷,经济还持续面临就业不稳定加剧、地方政府负债累累、极端天气、出口疲软等多重挑战,可能无法实现2025年雄心勃勃的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
中美关税战的不确定性,继续在太平洋两岸削弱企业信心。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25日也威胁称,北京如不供应稀土,华盛顿可能征收高达200%关税。
中国政府遏制国内产能过剩的举措,也加剧了关税带来的冲击。《彭博社》引述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对竞争激烈的行业限制新投资,官员们把矛头对准那些他们认为造成利润下滑和通缩的做法。
国家统计局8月27日公布最新中国制造业利润数据,显示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连续三个月下降。这表明官方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经济复苏,但面对国内需求低迷和持续通缩,企业仍举步维艰。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正经历深度调整,估计还要至少三年才能摆脱房地产问题,“新旧动能转换是有阵痛的,阵痛表现在经济增长处于低位,但还不至于是危机。”
姚树洁分析:“中央到地方会竭尽全力保住(今年全国经济增长)5%,这个特别重要。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如果没有达成这个目标,对下一个五年计划会有比较标志性的影响。”他预期,官方年内可能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投资,追赶实现增长目标。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