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竞争激烈零组件厂商货款被拖欠沦常态 业界:需更强监管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车企融资压力逐渐转嫁至供应链,导致零组件厂商货款被拖欠成为常态。近期,为响应政府政策,17家车企承诺缩短支付帐期,但业界反映,部分车企帐期改善有限,亟需更强监管力度。

今年6月,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17家车企相继公开承诺,将供应商支付帐期控制在60天以内。此举回应了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旨在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特别是汽车零组件供应商。

为此,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7月9日宣布,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增设“重点车企践行帐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视窗”,专门处理汽车零组件厂商帐款拖欠问题,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表示,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命脉,缩短帐期不仅有利于零组件厂商的资金流动,更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然而,承诺实施两个多月以来,效果参差不齐。部分车企确实调整了帐期,但许多合作项目的实际支付周期未见显著改善。业界人士指出,目前汽车行业平均帐期约为9个月,远超承诺的60天。零组件厂商在与车企合作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保住客户关系,多数不敢对帐期问题提出异议。

图为5月底,小米YU7首次亮相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吸引大量观众到场体验。(视觉中国)

据《证券时报》报导,零组件厂商不仅面临帐款拖延,还需应对车企的降价压力。尤其在与龙头车企合作时,供应商为维持关系往往被迫接受低价要求。部分厂商为争取订单,甚至主动参与价格战,进一步加剧行业内耗。

一名零组件厂商财务总监透露,帐款回收速度与车企销售表现密切相关。若车企销量良好,支付速度较快;反之,供应商则需承担更长的帐期压力。此外,车企对价格的压榨逐渐传导至材料端,可能长期影响产品品质与安全。

为打破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困境,业界建议政府采取更强硬的监管措施,例如建立“违约赔偿机制”,对未按时付款的车企削减补贴,同时约束零组件厂商的低价倾销行为。透过市场化机制,让不具竞争力的企业自然淘汰,才能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专家强调,供应链的稳定与公平对于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政府与业界需共同努力,确保车企履行承诺,维护供应商权益,促进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