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宣布不再寻求WTO新优惠 学者:展现大国责任顺应潮流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陆媒《观察者网》9月30日刊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彭波的评论文章指出,国务院总理李强在9月23日出席第80届联合国大会相关活动时郑重宣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当前及未来的谈判中,将不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简称S&DT)。这一表态被视为中国在国际经贸体制中的重大政策调整,迅速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什么是“特殊和差别待遇”?

彭波在文中解释,S&DT是WTO规则体系中一项重要原则,目的是承认并照顾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制度建设与管理能力上的差距。具体表现包括允许发展中国家延长过渡期、放宽部分义务、提供灵活政策空间。例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18条允许保护幼稚产业,《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第4条促进参与服务贸易,《TRIPS协定》第66条给予最不发达国家更长过渡期。这些安排被视为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中的“扶弱机制”,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

2001年,中国加入WTO。(资料图片)

中国过去为何享有S&DT?

文章指出,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人均GDP仅890美元,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区域发展不平衡明显,因此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并同意给予相应的S&DT。

不过,中国的入世条件相对严苛。彭波提到,中国在关税、农业补贴、服务业开放等方面承担的义务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仅15.2%,而发展中成员平均为56%;在工业品关税方面,中国9.1%的水平也低于多数同类国家。此外,中国在许多领域缩短甚至放弃了过渡期安排。

尽管如此,中国并未大量依赖S&DT。根据WTO数据,中国仅在14个条款中使用过S&DT,占总数约9%。截至2025年,中国平均关税降至约7.3%,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彭波强调,中国在加入世贸时“已经作出了与自身当时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相符的承诺和义务”。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加入WTO,中国即取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使中国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加。(图源:VCG)

为何此时放弃新的S&DT?

文章指出,近年全球经贸环境剧烈变化。美国与欧盟长期质疑中国继续享有S&DT的合理性,认为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在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已不同于传统发展中国家。美欧要求建立“毕业机制”,避免经济规模庞大的国家持续享有优惠。

部分新兴经济体也率先调整立场,例如韩国1996年、巴西2019年均宣布不再寻求新的S&DT。中国在此背景下表态,被认为是“顺应国际规则演变趋势的务实之举”,同时有助于减少外界对中国“搭便车”的指责。

中国竭力维护以WTO为基础的多边经贸框架。图为WTO总部。(网上图片)

官方解读与政策意涵

商务部随后发表声明称,这是“基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有助于推动全球经贸自由化,重振多边贸易体制。商务部同时提出“三个不会变”: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不会变、捍卫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决心不会变、推动全球自由化便利化的立场不会变。

彭波分析,中国此举既能回应发达国家质疑,也有助于在WTO改革僵局中展现领导力,提升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的信心。他认为,中国的表态具有“标杆意义”,将引领更多新兴国家承担责任,同时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此举是基于经济实力提升与国际环境变化的务实选择,有助于遏制全球“逆全球化”趋势。但同时也将面临美国等国家在制度与话语权上的持续阻力。不过,中国扩大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自身长远发展,未来仍将坚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实际行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贸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