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深圳的不解之缘 93岁精神矍铄讲学1小时没喝一口水

撰文: 孙圣然
出版:更新: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据《深圳卫视》报道,杨振宁生前曾多次造访深圳,与当地有不解之缘,并称深圳是个发展迅速的城市。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瑞典皇宫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料图片)
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新华社)

1988年,杨振宁来到深圳大学,以《读书·长学四十年》为题,分享40年所走过的治学道路,并展示了多幅幻灯片介绍自己与师长、同学和合作者的友谊。杨振宁的演讲受到了深圳大学700多名师生的热烈欢迎。

杨振宁说,“我这是第二次到深圳,第一次是1982年1月。把那时的深圳与今天的深圳相比较,我的感受颇深。今天的深圳是中国发展迅速的城市,具有典范作用,这是大家都可以体认到的。”

在交流中,他还曾说,“我到深圳大学来,觉得你们的房子,从设计到里面的设备都很好。比如说,像这间礼堂(实际上是电影厅),在抗战时是做梦都想象不到的(笑声)。”

“我有机会到深圳来跟深圳大学的同学座谈,我很高兴。我想,深圳处在一个战略地位,对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关系将要发挥非常重大的作用。”杨振宁在分享最后表示。

在即兴回答提问环节,有学生请杨振宁谈获诺贝尔奖时的感受。“我只是为百年来深受列强欺辱的中华民族做了一个中国人能够做到的事。”杨振宁说。

2001年10月14日,深圳市教育局举行杨振宁赠书仪式。(深圳大学档案馆)
杨振宁在深圳讲学。(深圳大学档案馆)

1996年1月,深圳市政府举行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深圳市“荣誉市民”仪式,深圳大学同时向杨振宁颁发了“名誉教授”证书,杨振宁高兴地接受了聘请。

2001年10月14日,深圳市教育局举行杨振宁赠书仪式,深圳大学名誉教授杨振宁博士委托深圳市教育局向深圳大学赠送的 《大学物理》(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一书。学校已将该书分送给理学院和校图书馆收藏。

此外,2015年11月5日,杨振宁造访南方科技大学。他曾说,“南科大是我访问过的最年轻的大学,也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学,未来二三十年一定会成功!”在这期间,他还以《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为题,与师生们畅谈了一个半小时。

据现场亲历者回忆,时年93岁高龄的杨振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回答问题时娓娓道来。在一个小时里,他“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卡一次壳”,他的睿智与风度,给南科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帮助发展中国的科学研究是杨振宁的夙愿。为此,杨振宁也数次到深圳,留下与深圳的多段故事。

2015年,杨振宁(左)在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卫视)
杨振宁与薛其坤(左)、王亚愚(右)合影。(深圳卫视)
杨振宁在深圳讲学。(深圳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技发展,除了科学研究,科普亦是重要一环。1990年以来,杨振宁在积累了他大半生物理学前沿研究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并呼吁更多人投入科学史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中去。

1996年1月,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深圳举行。那时在香港讲学的杨振宁,欣然接受了来自一河之隔的邀请。他在深圳的这场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科学史近代化的历程》的重要演讲。也正是在这次深圳的会议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聘请他为名誉研究员。

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马化腾联合多名科学家,提议设立“科学探索奖”,杨振宁正是联合发起人之一。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亲自到场发表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评价杨振宁归国后的新贡献时,将其分为五个方面,其中一点是在培养中国年青一代杰出人才方面所作的贡献,包括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支持高校招聘杰出人才等。而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正是受益于这些新变化的科学家之一。

据了解,2013年,薛其坤研究组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朱邦芬看来,薛其坤2005年到清华工作,是杨振宁等在关于清华物理系应重点发展实验凝聚态物理的指导方针下的直接结果。也正是杨振宁,为张首晟和薛其坤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平台,从而促使薛其坤研究组在实验上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