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交流遭“学姐”勾引表白 国安揭露境外间谍诱骗学生细节
周三(22日),国安机关揭露境外间谍诱骗学生细节。据介绍,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常以“情真意切”的伪善面目,通过情感拉拢和物质诱惑,诱导涉密人员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安全。国安机关提到三起案例,揭示了间谍活动的隐秘手段及严重后果。
一是伪装“知心好友”套取机密。某知名高校毕业生安某进入机关重要岗位后表现出色,深受领导信任。然而,他因虚荣心被境外间谍利用。一名自称“知心人”的间谍以关怀为幌子,通过心理攻势和物质利诱逐步拉拢安某。安某心生亏欠,违规泄露信息,甚至在某重大活动中利用职务之便泄露重要涉密事项。明知违法,他却因侥幸心理选择隐瞒,最终因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二是伪装“热心帮手”策反留学生。留学生郝某在攻读博士期间,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需办理签证,结识了某国使馆官员T。T以帮助签证为由,通过请客、送礼、提供兼职等方式与郝某建立密切联系,后将同事L介绍给他。郝某留学结束前,L亮明间谍身份,将其策反。回国后,郝某进入某中央部属研究所,成为涉密单位员工,多次向境外提供机密级国家秘密5项、秘密级国家秘密2项,收取间谍经费。最终,郝某因间谍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三是伪装“亲密恋人”诱骗学生。大学生小Z主修涉及国防科工机密的机械专业,被派往台湾某大学交流学习。在一次聚会中,他结识自称“学姐”的女子,对方以关怀和“恋情”拉近关系,诱导小Z提供涉密信息。交流结束前,“学姐”要求他分享学业成果,小Z随后通过邮件和微信传送涉密实验室照片和数据。经查,“学姐”为境外间谍人员,小Z提供近百份国防科工情报,收取4.5万元人民币报酬,最终受到法律严惩。
对此,国家安全机关提醒三点。一是警惕异常关怀,对突然出现、过分热情的陌生人,特别是频繁询问工作或家庭情况者,需保持警觉,避免落入圈套。二是严守涉密底线,不因人情或利诱泄露涉密信息,不替他人打探敏感信息,严守保密纪律。三是及时报告可疑情况,发现对方身份可疑或要求越界时,应立即向单位或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切勿心存侥幸,以免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