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15残骸落入印度之手或将仿制 专家:需8至10年极难跨越壁垒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综合陆媒报道,印度媒体近日宣称对今年5月印巴空战中一枚未爆炸的中国制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残骸进行分析,计划将其关键技术仿制并用于其国产的“阿斯特拉Mark-2”导弹项目。不过中国军事专家指出,印度在核心技术上面临“极难跨越的壁垒”,即使投入逆向工程也需8至10年才可能取得成果,届时中国导弹技术早已迭代升级。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于5月9日在旁遮普邦霍希亚尔普尔附近的田野中,完好无损地回收了一枚巴基斯坦空军发射的霹雳-15导弹。报道称,这枚导弹是从巴基斯坦空军JF-17或歼-10C战斗机发射,未能命中目标而坠落在印度境内约100公里处,为印度国防科学家提供了“难得的情报机会”。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经分析后,确认了这款先进中国导弹的几项优越特征,包括微型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能使导弹保持超过5马赫速度的先进推进剂,以及复杂的抗干扰能力。据印度防务新闻网称,这些技术正在被纳入印度本土的“阿斯特拉”导弹开发计划,目标是将射程从现有Mark-1型的80-110公里,提升至Mark-2型的160公里左右,并增强中段制导和导引头精度。

印度捡获霹雳-15导弹残骸。

不过军事专家傅前哨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指出,尽管逆向工程可能帮助印度理解霹雳-15导弹的部份外形与气动特性,但核心子系统仿制面临极高门槛。他分析,双脉冲火箭发动机是霹雳-15E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研制难度极大,涉及推进剂配方与精密燃烧控制技术,印度在相关领域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突破。

傅前哨认为,有源相控阵导引头是三大技术中难度最高的部份。导弹弹径有限,要在狭小空间内集成高性能相控阵雷达,对元器件和工艺要求极高。据推测,霹雳-15E可能采用氮化镓元器件,而印度在该领域尚无国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缺乏核心元器件将直接制约导引头的探测距离与抗干扰性能。

中国霹雳15E导弹。

此外,印度空军装备体系来源复杂,俄制、法制等系统并存,导致各平台数据链体制不一。傅前哨分析,即使印度获得类似导弹,也难以在“万国牌”体系中充分发挥其效能。他预测,印度集中资源攻关也需“8至10年才可能取得成果”,届时中国的空空导弹技术必将进一步迭代,巴基斯坦空军也可能已装备更先进型号。

傅前哨分析,印度有在“阿斯特拉”基础上进行升级的计划,但完全参照霹雳-15E进行设计的难度很高。如果印度将部份技术移植到“阿斯特拉”上,或许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例如,在不大幅改动弹体的情况下,若能将发动机改为双推力模式,有望提升射程。然而,对印度而言,真正的难点仍在于导引头。这种技术类似于芯片产业,缺乏相关元器件、材料与基础技术,很难研制出采用氮化镓组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即便是美国在此类导引头的研制中也面临一定困难,印度的挑战更大。

傅前哨指出,印度试图防止霹雳-15,反映出外军正在积极追赶中国空空导弹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印度,日本也曾寻求将相关技术用于自身导弹研发,欧洲国家,包括法国也对这款导弹表现出浓厚兴趣。这说明中国在中远距空空导弹技术领域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对此,中国仍需不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