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中日争端终会平息 但亚太格局已改变
中国政府最近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上的“台湾有事”言论表达强烈抗议,并要求其撤回相关言论。专家指出,这场争端最终可能会随著各方解释而逐渐淡化,但亚洲太平洋地区依然缺乏稳定的战略结构和有效的安全对话机制,两国间的矛盾仍将持续存在。
据中央社报道,来自上海的国际关系与军事战略专家赵楚表示,目前虽然中方对日本的抗议语气较高,但主要仍然只体现在言辞上,尚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这反映出中国仍希望与日本维持某种程度的实质联系,尽管双方的政治基础已遭到破坏。
赵楚指出,中国对日本的军事行动尚未实质化,相较于对台湾的威胁,中方目前仅延续对赴日游客的“劝退令”,并暂停日本海产品的进口,这些措施尚未升级。此外,两国的交流活动和文化演出均被取消,尽管这些决策出于官方要求,但实施的灵活性仍存在。
他还提到,过去中日在东海油气田和钓鱼岛问题上的冲突,双方从未真正屈服于对方,导致各热点问题都有“退潮期”。目前中日关系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并未显示出断裂的趋势。
一位匿名的北京学者表示,中方的强硬言辞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最终解决的方式或将是逐步淡化或透过外交谈判达成原则协议,各自根据自身利益进行解释,让双方都感觉没有让步。
赵楚强调,中日关系就像炉中的火苗,总在闪烁,过去三十多年来总是有新的材料供应,其背后是两国结构性及亚太格局变化的结果。他指出,随著中国实力增强,两国间的力量对比及国际地位的差距日渐明显,这让中国成为日本一大安全隐患。
目前,中日双方已多年未进行军舰互访,缺乏高层制度化的互动机制,这使得双方互信降低,安全疑虑加重。在这种背景下,高市早苗的言论实则不意外。
赵楚提到,亚太地区的架构主要是由中美两国所主导,因此中日间要建立可信的交流平台,必须以中美关系为基础。然而,美国目前的政策让亚洲国家感到不安,导致整个亚太地区缺乏稳定的战略结构,进一步影响了中日及其他地区的安全信心。
关于“中国威胁论”,在日本颇具市场,而中国则将台湾视为内政问题,对解决方式并不认为与日本有关。日本对台湾的关注源于其安全利益,这导致双方在认知上的矛盾,并在高市早苗的演说中进一步明朗化。
即使目前的争端得以平息,但未来两国的负面互动因素依然存在。赵楚认为,日本作为一个全球重要国家,正寻求向“正常国家”转型,而中国也在追求超级大国地位,这样的结构性矛盾无疑将对双方关系形成挑战。
他指出,应对中国崛起将是日本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中国如何妥善处理与这一重要邻国的关系,亦是对其的一大考验,传统思路和观念将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