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提前摊牌“台湾有事” 对武统台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上抛出“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的说法,瞬间点燃中日外交风暴。中国外交部、国防部轮番发言,官媒火力全开,东海军机军舰动作频仍,市场也开始计算中日关系再度下滑的成本。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典型的“右翼首相逞口舌之快,北京顺势强硬反制”剧本,但若把镜头稍微拉远,高市早苗这一记鲁莽的“台湾有事论”,很可能在不自觉之间,替北京将来“统一台湾”大业,提前卸除了一道关键障碍。

这里所谓的“统一台湾”,讨论的是“武力统一”情境,而非“和平统一”。“和平统一”当然仍是北京在正式文件中的首选叙事,但真正让各国不安的,是解放军一旦动手攻台,将如何改写整个东亚安全结构。高市此番谈话,说穿了,就是在为“解放军攻台”预作舆论铺陈:一旦台海爆发战事,日本如何在美日安保架构下,把“台湾有事”包装成“日本有事”,从而合法化自卫队更积极的介入。

11月1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后记者会上发表讲话。(Reuters)

在任何一个武统推演的模型里,外部干预永远是北京必要忌惮的变数,各路军事专家可以在兵推里,比较两岸军力消长、分析解放军对台登陆的路线与节奏,也可以评估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海空军实力。但在这些战术层面的军事参数之外,真正麻烦的是,当北京对台动武时,会遭遇哪些“外部干预”?谁会出兵、谁会提供情报与后勤、谁又只会在推特上谴责?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北京是否启动武力选项的政治成本计算。

盘点区域内外可能的“外部干预者”,东盟国家的态度几乎可以预测,诸如召开外长会议、发表一纸措辞谨慎的声明,呼吁节制、对话与避免误判等。欧洲与G7国家,多半也只会在经济制裁与象征性军事支持之间摇摆,真正派兵到台海的机率极低。换句话说,若台海开战,北京真正考量的外部变数,实际上集中在两个:第一是美国,第二就是日本。

至于夹处在中日之间的韩国,纵然与美国有军事同盟,但在台海问题上,一直维持一种“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暧昧距离。对首尔而言,中韩经贸关系、对华出口、市场与观光,都是看得见的利益,台海安全就是一个重要但遥远的战略议题。即便美韩同盟傍身,他日台海沾火真的烧起来,韩国要不要把自己卷进来,恐怕还得先问问财阀、出口产业与国民意见。因此,韩国即使会在美国压力下配合一些象征性动作,真正为了台湾与北京撕破脸的机率,本来就不高。而位处台湾南面、同样作为美国军事盟友的菲律宾,整体实力远不在同一档次上,可以省略不论。

反观日本长期把自己绑在美国战略战车上,自愿扮演西太平洋与印太地区的马前卒,美日军事同盟基础稳固,再加上中日关系本就充满结构性不信任。台海一旦开战,日本将多大程度、多积极回应美军需求?自卫队是否会直接或间接介入战事?日本会用什么方式把“保卫民主台湾”与“捍卫日本存亡”打包在一起?这些问题,对北京来说,比东盟或韩国棘手得多。

日本防卫省早于2021年即已证实,将在次年财政年度结束前,于琉球群岛最南端的石垣岛部署长射程导弹,被视为日本介入台海局势的第一波动作。(Facebook@日本防卫省陆上自卫队)

也因此,高市早苗这次在国会把话说死,直接表态“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固然有迎合右翼意识形态、巩固国内政治基盘的算计,但从北京的角度,这何尝不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压力测试窗口?对北京而言,与其在战争当下摸不清日本底线,不如趁这次口水战还停留在外交与舆论层次,直接把所有工具一次端上桌:外交抗议、拒绝高层会面、释放军演信号,甚至对特定产业、企业或旅游采取选择性施压,让日本提前感受一下,“直面抵触中国核心利益”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综合成本。

可以说,北京此刻对日本的全方面反制,不仅是外交修辞上的严正交涉,更像是一场高规格的风险教育。中国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倘若北京选择有节奏地收紧审批、加强监管、放大民族主义舆论、调整观光与留学生流量,甚至在特定关键原材料与零组件上做文章,日本商界对与北京正面对撞的忌惮,势必内化成对政府的劝告,即台湾固然重要,但不值得用国家整体经济前景去豪赌。

11月16日,解放军报再发文正告日本。

换言之,高市早苗一句话,给了北京一个舞台,让中国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武统台湾情境下,日本若选择深度介入,可能遭遇的政治与经济惩罚”提前做成样本,直接呈现在东京与日本社会面前。有道是,今天中日关系触底,还只是外交风暴、舆论攻防,再加上一些还留有调整空间的经贸反制,但想像一下,如果有朝一日台海真的爆发军事冲突,日本选择把“台湾有事”视为“日本有事”,在军事上做得比今天更满更足,那么北京手上的惩罚工具箱,势必远比现在更丰富、更不客气。

真正关键的,其实还是“想像”这两个字。相信这场中日外交风暴,终究还是会在某个时间点降温,重新取得关系平衡,可是日本官僚与企业界、甚至目睹、感受来自“中国经济寒流”的日本民众都会记得,只是高市一句关于台湾的政治宣示,就足以换来北京多层次、多面向的压力反击,那未来若真到了台海开战时刻,日本还愿意为了台湾,把自己推向一个更高强度、更长期的惩罚场景吗?

更甚者,被高市早苗这番言论拖进风暴中心的,不只有日本,旁边的韩国也必然看在眼里,算在心里,让北京的示范效果一次做足。韩国本就对“因台海战争而得罪北京”极度谨慎,当年萨德部署留下的教训还未完全淡化,如今又看到日本因为一句挺台言论,就招致北京全方位反制。首尔未来在台海议题上,很难相信还有人会主张“应该更明确支持台湾”。当然,美韩同盟还是会继续存在,但在具体的台海战争情境里,韩国出力的方式与强度,势必会更加保守、更加技术性地低调。

中韩两国曾因韩军宣布部署“萨德”一事陷入危机。图为韩国民众阻止“萨德”部署。(新华社)

是以,对北京而言,高市早苗的“台湾有事论”,反而变成一场难得的区域演示:只要北京愿意调动自己在政治、外交、军事与经济上的综合杠杆,日本就会感受到压力,韩国会更加犹豫,东盟会更坚定自己只做“劝和不劝战”的第三者。当这种示范累积得越多,未来真到北京在内部评估是否动用武力统一台湾时,“外部干预风险”的红字对象,就有机会逐项删除。

总的来说,高市早苗的提前摊牌,到底对谁有利?短期看,她满足了日本右翼对“强硬对中、力挺台湾”的情绪需求,但从较长期、现实的国际政经视角来看,真正捡到便宜的,会是北京。因为这一次中日外交风暴,让日本与韩国、让整个区域,提前看见“在台海问题这个中国核心利益抵触北京”的具体样貌,“提前感受一点痛、记住一点怕”。当台海战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到来时,东京与首尔会更倾向于计算如何把自己损失降到最低,而不是如何为台湾付出最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