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连线|赴日退票潮下内地年轻人怎么看?

撰文: 卢诗文
出版:更新:

2025年11月下旬,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提醒,因日本“社会治安不靖”及“违法犯罪案件激增”,建议公民“近期暂勿前往日本”。消息一出,主流媒体密集报道中日关系紧张的新动向,社交媒体亦迅速出现“爱国就别去日本”的呼吁。紧接著,有数据显示超过54万赴日机票被取消。

《香港01》记者通过采访多位计划或已取消赴日行程的内地年轻人发现:他们对“安全风险”的理解各异,但退票潮未必等于意愿降温,许多人仍在悄悄订票、转机甚至加速行程。刚从日本看完演唱会回国的邓先生透露,其返程航班“爆满”,推测所谓退票潮中“相当一部分可能是航空公司基于市场预期主动削减运力”。此外,社交平台上涌现批评赴日游客“缺乏大局观”的声音,但计划出行者多表示,旅程关乎个人情怀与舒适体验,并质疑“治安风险”背后的政治因素。

近日多名中国网民发布影片,称日本多座机场挤满了返回国内的中国民众,有的原计划近期回国,也有人选择提前结束在日行程安排,提前回国,大家拎著大包小包排队登机。(极目新闻)

54万张赴日机票取消:航司砍班 旅客被动“退票”

中国赴日本机票出现大规模退订潮,《央视新闻》报道,自11月15日官方提醒避免前往日本后,有超54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取消 ,国内10多家国内航空公司相继发布针对涉及日本航线机票的退改方案。

截至24日上午10时,已有12条中日航线取消所有航班,包含名古屋、福冈、札幌、大阪等地。(航班管家DAST)

有部分评论将“退票潮”解读为民众“自觉响应国家号召”“理性避险”的体现。社交平台上,亦有声音指责此前热衷赴日消费的游客“咎由自取”,认为在两国关系紧张之际仍执意出行,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

在赴日旅游等相关话题下,始终有人对赴日旅行感到不理解

但也有大量网民发帖反映,由于去程航班照常运行,返程机位却被航空公司取消,导致“被迫退票”。

一位计划12月初赴大阪的用户在小红书写道:“去程12月3日没问题,返程12月8日突然被航司取消,客服只说近期调整,重新订同一航司根本没票,其他日期价格翻倍。”类似经历引发共鸣,评论区涌现上百条相似案例,有人干脆放弃行程,也有人咬牙改购全日空(ANA)或经港澳中转的机票,成本增加近一倍。另有网民因返程问题被迫调整或取消计划,其中多数表示“不是不爱国,也不是不怕风险,只是实在太麻烦”。

网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传自己的退票记录,评论区不乏有人交流如何进行“全额退票”
自外交部发出提醒后,在内地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关于“航班取消”的讨论络绎不绝

刚从日本回国的邓先生在接受《香港01》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回国所乘坐的是山东某航司的航班,该航班依旧呈现“爆满”的状态,“一些廉价航司确实出现大面积取消,尤其是客座率本就不高的班次。”他推测,所谓“50万张退票”中,相当一部分可能是航空公司基于市场预期主动削减运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禁令出来之前,中国游客赴日本的热潮正在逐渐升温。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JNTO)官方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赴日游客约为524.8万人次,全年游客人次达 698.1万,而2025年前三季度赴日游客已增至约748.7万人次,同比增长约42.7%。

2024、2025前三季度中国内地赴日旅客数对比(制图:卢诗文)

“日系”情怀未冷却 访客提醒“赴日旅行要趁早”

在受访者中,有人因宫崎骏动画喜欢日本,也有人是喜爱购买动漫周边的“谷子女孩”,还有人将日本视为放松生活的“舒适圈”,并不打算因提醒改变行程。

卢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文旅部警示反而坚定了他出行的决心:“我怕未来机会更少,不如趁现在圆梦。”他的行程包括打卡《你的名字》、《东京喰种》、《链锯人蕾洁篇》取景地,这场旅行,是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积攒的期待。

位于东京的须贺神社,是电影《你的名字》的现实取景地,吸引了不少影迷前来参观(网络图片)

今年已在日本追了多场演唱会live的邓先生则表示,独特的演唱会气氛是他不远万里前去的主要原因,“独特的周边和舞台设计,充满归属感的应援,以及最重要的,在场的无论是观众还是偶像,彼此都倾尽全力,沉浸于演唱会的感觉”。

Live现场(受访者提供)

作为游日“常客”,邓先生观察到,身边不少朋友曾计划赴日,却因外部压力取消行程:“有朋友是在体制内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上级不想让他去日本,或者怕同事的议论,也把票退了;另外确实有些人之前说要来,但后面因为家里人觉得不安全反对,就退了票。”

旅客质疑赴日安全警示 称治安问题只是借口 实为外交施压手段

文旅部提醒“社会治安不靖”的说法,成为年轻人讨论的焦点。据《观察者网》报道,日本法务省2024年12月2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日本警方认定的刑事犯罪案件数量约为70.33万件,较上年增加10.2万件。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蒋丰也引用日本员警厅的数据指出,2024年全国警方掌握的刑事案件数量已达73.76万宗,较2023年增加34328宗,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

此外,2025年以来,日本境内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有所增多。互联网平台上不难搜到在日中国公民遭遇不公的经历:有人在地铁站无故被推搡,有人在便利店门口遭抢手袋,也有人深夜回家时被陌生人尾随。多宗袭击事件至今尚未侦破,疑犯依然在逃。

6月6日晚,一名37岁的中国男游客在京都市下京区的街头被一名男子用刀刺伤(产経ニュース)

但对于“社会治安不靖”的说法,多数受访者表示难以认同。“日本真的比其他地方更危险吗?”周小姐质疑,“如果纯粹出于安全考虑,东南亚某些国家才更该被提醒。”她承认听闻日本有极右团体活动,但认为“发达国家治安总体完善,没必要因噎废食。”

卢先生更指出,文旅部公告紧接在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论之后发布,“所谓‘治安问题’只是托辞,实则是外交施压手段。”对比韩国、蒙古等地针对中国游客的暴力事件,他认为日本相对克制。

近日,日本外务省21日公布了国内2023年至2025年10月办案机构掌握的受害者为中国籍人士的杀人、抢劫、纵火案件数。杀人放火看起来是显著减少,强盗也未明显增加。(日本外务省)

此外,有人认为赴日旅游令部分人犹豫的并非犯罪率,而是身份标签带来的风险。此前,有中国男子在东京浅草寺投冥币抽签,还高喊“日本的签求不了中国人的幸福”。

浅草寺明文规定求签就得支付100元日币,但中国男子就硬要用冥钞(微博@出行每一天)

一直计划要赴日旅游的李先生表示,这种有关身份标签的歧视往往源于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被放大,“前人砍树,后人曝晒”,守规矩的人也在为恶行买单,“我不担心被抢,但怕因为是中国人被歧视。”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身边去过日本的朋友“未遭遇明显歧视”。安全顾虑更多来自网络传闻与家人担忧,而非亲身经验。

赴日旅游争议不绝 依旧有人坚持出发

在内地一些社交平台或旅游交流群组中,只要出现“去日本”的话题,往往难逃争议。有人分享行程攻略,却被冷嘲热讽为“精日”“媚外”;有人只是在朋友圈分享旅游照片,也会招来“不爱国”的指责。有网民无奈说,“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连玩都玩得不开心了。”卢先生坦言:“现在的旅游,更像是在雷区跳舞。”

面对记者“是否相信旅游能超越政治纷争”的提问,7位受访者中6人给出否定答案。

正如宁小姐所说:“政治纷争不该把普通人卷入其中。一次旅行要准备几个月,带著期待换来的,不应是政治因素造成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