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费达拿质疑球场速度“人为”变慢 BBC引数据:未见下降
网球界近日掀起一场“球场速度之争”。已退役的网坛天王费达拿(Roger Federer)上月在利华杯期间直言,现今巡回赛的场地“变得太慢”,更暗示赛事总监控制球场速度,以提高出现冼拿(Jannik Sinner)对艾卡拉斯(Carlos Alcaraz)“梦幻对决”的机会。
费达拿在与洛迪克(Andy Roddick)的对谈中说道,“赛事总监需要去修正这一点。我们不仅需要快的场地,也要让冼拿和艾卡拉斯在极快和极慢的场地上都能交锋,这样比赛才更具吸引力。现在每个星期的场地都差不多,球员可以用同一套打法横扫法网、温网、美网,这正是问题所在。”
他认为赛会选择放慢场地,是出于一种“安全感”:“场地变慢后,实力较弱的球员要击败顶级球手,就要打出更多不可思议的球;而如果场地太快,他可能只要在正确时机轰出几球就能取胜。很多赛事总监喜欢看到冼拿和艾卡拉斯在决赛出现,这样感觉比较安全,也有利于赛事宣传。”
数据:大师赛速度未减反升
费达拿的质疑在球坛掀起广泛讨论,不过英国《BBC》根据 Courtspeed 网站的技术数据分析发现,情况或许并非如此。该报道指出,除了上海大师赛外,今年所有ATP 1000大师赛的球场实际速度均比2017年时更快。不过,即使最快的加拿大仍属“中至快”(medium-fast)级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快速场地”。
Courtspeed 网站球场速度指数
2025:加拿大(44.6)> 辛辛那提(43)> 迈阿密(40.7) > 上海(32.8)> 印第安韦尔斯(30.9)> 蒙地卡罗(29)> 罗马(28.9)> 马德里(26.1)
2017:上海(42.9)> 巴黎(37.5)> 加拿大(36.3) > 迈阿密(33.8)> 辛辛那提(33.6)> 印第安韦尔斯(27.4) > 蒙地卡罗(24.9)> 罗马(22)> 马德里(20.9)
注:快(45+)> 中至快(40-44.9)> 中(35-39.9)> 中至慢(30-34.9)> 慢(0-29.9)
数据显示,虽然不同赛站之间仍存在细微差异,但球员的确不再需要大幅调整打法,就能在泥地、草地与硬地上取得佳绩。专家指出,除了场地涂层和摩擦力外,气温与湿度、球拍线科技、用球一致性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际球速。
鹰眼技术总监Iain Macleod解释:“现代球拍线的技术,使得球在不同场地的反应变得更接近。过去上旋球在草地上会滑、在红土上会弹,现在的差异明显缩小。”
辛辛那提赛事总监:从未为个别球员调整
面对外界质疑赛会“偏袒球星”,辛辛那提大师赛总监Bob Moran否认有关说法:“我们从来没有为某些球员而改变场地速度,这种想法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脑中。”
他续指:“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让整个北美赛季保持一致性,从华盛顿到美网,维持在‘中至快’范围,这正是球员们希望的。我们去年已经算快了,甚至有球员说像在冰上打球,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比那更快。”
Moran强调,赛会追求的是观赏性而不是任何偏袒:“观众希望看到精彩的来回与战术建构,而非只是一两板就结束的比赛。”
打法同质化 网坛失去“风格碰撞”
前英国首席球手Jeremy Bates忆述,80、90年代的巡回赛“就像两个不同世界”:“当时有专攻红土的球员,也有偏好快速场地的球员。你只有在四大满贯才会看到他们交锋,那正是比赛的魅力所在。现在大部分球手都打相似的底线球风,比赛的变化减少了。”
莎莲娜威廉丝(Serena Williams)的前教练Patrick Mouratoglou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场地变慢“虽然令发球上网几乎消失,但整体更有利观众”:“如果场地太快,比赛就会变成发球比赛,充满Ace球和一秒钟的回合,那其实很无聊。”
冼拿:球员不是决定者
至于现时世界排名第2、被点名的冼拿较早前在北京比赛时就这样回应:“我和艾卡拉斯并不是制造场地的人,那不是我们的决定。我们只是尽力适应所有情况,我仍然觉得每星期都有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