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陆克文:“特习会”能否举行取决于四大因素

撰文: 联合早报
出版:更新:

美中高层近期密集接触释放出为“特习会”铺路的信号,有“中国通”之称的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陆克文(Kevin Michael Rudd)认为,两国领导人能否会面并取得成果,取决于关税谈判、科技限制、稀土问题和地缘政治难题四大因素。

曾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星期五(9月12日)以影片连线方式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三届财新“亚洲愿景论坛”,以华语发言时作出上述判断。

美中军事与外交高层本周先后通话后,双方也宣布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下周将进行第四轮经贸谈判。两国高层短时间内如此密集接触,在近年的双边关系进程中并不多见,被认为是在为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铺路。

2025年7月28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经贸会谈。会谈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握手(新华社)

陆克文分析,“特习会”的可能性、时间点以及能否有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关税谈判,但关税涉及复杂的贸易平衡问题,这对双方来说是很大的难题。

在此情形下,被问及美中能否在不久的将来成功达成贸易协议,而不是一直靠关税休战期拖延下去,陆克文回答道:“我不是上帝,这个问题特别难以预料。我不是美国,我不是中国。”

不过,熟悉华府决策层的他指出,美国谈判团队成员,包括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他们都是能力出众的人、强硬的谈判者,“他们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图为2025 年 5 月 11 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在瑞士日内瓦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后,向媒体发表讲话。 (REUTERS )

陆克文也强调,华盛顿和北京一致谋求经济增长,因此两国在承认彼此存在深层次竞争的同时,都有意愿稳定双边经济关系以促进增长。

关税之外,以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管制为代表的美国对华科技限制、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也是陆克文眼中影响“特习会”能否实现的因素。“稀土在美国(引起的)反应特别厉害,因此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难题,非得解决好不可。”

地缘政治是另一大重要因素。陆克文指出,从美国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角度来看,印太和亚太地区显然是特朗普政府的首要关注重点;与此同时,习近平“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观”则强调安全与发展并重。在台海、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美中面对“很大的地缘政治难题”。

具体而言,由于领土争端、国家安全等原因,中国与印度、美国盟友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有着本质上的矛盾,“地缘政治方面的因素特别重要”。

当主持人据此提问,美中元首心中都存在尚武之念的情况下,两国是否还能在台海或南中国海避免军事冲突?陆克文给出的答案是:“完全可以避免。”

在他看来,美中要维持长期和平稳定关系,取决于三个要素:保持开放的政治与外交沟通管道;建立有效威慑机制降低武力风险;遵循“有管控的战略竞争”(managed strategic competition)原则。

2025年6月9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伦敦举行,图为双方主要谈判人员合影。(新华社)

陆克文一一阐释。首先,自从特朗普今年初再次入主白宫以来,美中元首已多次通话,为了避免冲突,这样的外交与政治沟通必须保持畅通和清晰。其次,要让北京知道,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实际上风险很大,不宜轻举妄动。

至于“有管控的战略竞争”,陆克文解释,美中可以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建立若干彼此认可的红线,双方都要领悟到,这些问题不能通过武力手段解决。

在此基础上,美中可以在经济、外交、科技乃至意识形态领域公开竞争。“让最好的制度胜出,前提是这种竞争必须停留在非武力层面。”

自嘲是“半退休澳大利亚老干部”的陆克文说,在“有管控的战略竞争”架构下,当世界面对下一场曾让他一夜白头的金融危机,或是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病时,美中方可有充足的政治空间和机会合作。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美中两个大国在这些全球重大结构挑战上充分合力。这些挑战唯一的解法,那就是全球协作。”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